烟草在线摘自《云南日报》 深秋,随着一片片黄灿灿烟叶的入库,新鲜出炉的云南烟叶生产“全年报”分析道:“在烤烟收购计划同比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全省烟叶质量水平、等级结构、烟农收入等指标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寥寥数语透露出云南烟叶生产踏上市场化改革新征程,打造烟叶产业“升级版”的缕缕曙光。
走烟区、访烟农,总结探索云南烟叶大产业走向大市场的新思维、新举措、新成效。一份份烟叶收购的数据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云南烟叶在市场化取向改革中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截至10月30日,全省共收购烤烟1809.7万担,同比减少171.93万担,而烟农收入达到275.93亿元,比上年增加1.43亿元。
多年偏安一隅,而2014年烟叶生产遇到了“既要稳定规模,又要控制总量;既要转变发展方式,又要优化结构;既要严控规模,又要确保有效供给”的严峻形势和多重挑战。冷静观察、深邃思考,对新常态下烟叶生产形势做出科学判断,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省委、省政府,国家烟草专卖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市场化取向改革为核心,制定并全面推行一项项关联互动的市场化改革措施办法,广袤的云南烟区以市场为导向,以适销对路为目标,坚持严格规范,深化工商合作,全面提升烟叶品质和特色,确保优质原料有效供给迈出坚实步伐,昭示着云南烟叶生产正跨入发展的新境界。
看大势谋长远
牢固树立市场意识
作为全国最重要的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云南烟叶体量大、需求旺盛,被誉为全国烟叶原料的“压仓石”。据统计,云南烟叶在国内卷烟配方中的使用比例已达到41.7%,部分高端卷烟使用比例高达80%左右。旺盛的市场需求,助推云南烤烟生产2012年达到2174万担的规模高点,其市场影响力和市场优势更加凸显。市场的热捧,让一些产区产生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以至烟叶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度不高,已有部分工业企业对质量特点不明显、收购等级质量不高烟区的烟叶需求计划在下调。市场意识不强虽只是个别,但它透出的行业隐忧,引起了省局(公司)决策者的高度警觉。决策者们意识到,云南烟叶的市场优势不是与生俱来的,以前的市场优势并不代表现在和未来的市场优势,只有持续关注市场趋势和需求才能掌握行业自身发展的未来。省局(公司)主要领导指出“云南是全国最大和最重要的烟叶产区,肩负保障全国卷烟工业原料有效供给的重任,遵循市场导向,服务卷烟工业企业应该成为全系统不懈追求的目标。”居安思危,强化市场观念,2014年,云南烟叶生产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关心指导下,紧锣密鼓,全面提速烟叶生产市场化改革步伐。
——转变观念,倾听客户声音。省局(公司)要求各单位加快转变生产观念、计划观念和“坐商”意识,主动跑市场、跑工业、跑销区。全系统以工商座谈、走访交流、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方式强化烟叶市场调研;派出人员深入工业企业了解需求,听取工业客户对产区、品种、结构、纯度等方面的意见建议。2014年一开春,由省局(公司)领导带队,走访云南烟叶工业客户,洽商业务,了解需求。9月,省局(公司)邀请全国工业客户到田间地头了解烟叶生产情况,到重点烟区观摩烟叶收购现场,交换对烟叶收购和质量要求的看法。对工业企业的意见建议,省局(公司)高度重视,认真总结分析,汇编成册,责成烟叶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和产地公司督办,确保烟叶生产符合工业客户需求。
——市场导向,按需组织生产。针对当前全国烟叶过剩、库存膨胀,已远远超过了工业企业合理需求的现状,省局(公司)提出,坚守严控规模“红线”,就是市场最大最迫切的需要。为此,全省将严控规模贯穿烟叶生产全过程,严把计划分解、合同签订、移栽面积、合同收购等“十大关口”,推行“一户一签”合同签订办法,严控供种育苗数量,强化源头控制和过程监管,有效杜绝了超种隐患。过硬的措施,让严控收到实效。2014年云南省烤烟种植面积734万亩,同比减少47.3万亩;生产收购烟叶1809.7万担,同比减少172万担,为全国烟叶计划压缩带了好头。
以市场为导向不是一句空话,需要脚踏实地的践行。市场需要特色品种,然而红花大金元、K326等深受卷烟企业青睐的特色品种难种、难烤,产量低、投入大、效益不高,烟农不愿种。为满足市场对特色品种烟叶需求,全省进一步优化布局,及时调整品种结构和育苗,实施特色品种单项考核和补贴政策,调动了烟农种植特色烟叶的积极性,2014年全省共落实红大和K326等特色品种390万亩,收购烟叶923万担,同比增加210万担,占计划总量的51%,极大满足了市场对特色烟叶的需求。分析市场发展趋势,省局(公司)看到,国际市场上的高端烟叶很难满足中式卷烟加工的迫切需求,开发具有津巴布韦风格的特色烟叶,将成为中式卷烟原料保障上水平的必然选择。把握市场需求,2014年我省选择德宏遮放和丽江黎明2个基地单元,规模开发10万担具有津巴布韦风格的烟叶,受到市场好评。云南,在打造烟叶“全球货”上取得初步成效。
好品牌需要好烟叶支撑,面对不同卷烟品牌对烟叶有差异化需求的市场信号,省局(公司)采取与卷烟企业共建品牌导向型基地的办法,用“基地共建、生产共抓、资源共享、品牌共创、发展共赢”的思路,与全国工业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共建设品牌导向型基地单元223个,调拨计划1102万担,使烟叶生产更加贴近卷烟企业的品牌生产需求,基本实现从“种什么卖什么”向“要什么种什么”的转变,烟叶质量与卷烟品牌的有效对接在市场化改革中落地。
打牢质量基础
放大市场优势
现代质量管理领军人约瑟夫?朱兰说:“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当下,全国烟叶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烟叶生产进入稳控规模、提质增效的新常态。在这样的境况下,云南烟叶要保持并放大市场优势,必须在强化质量意识,改进质量管理,打牢质量基础上有更大作为。
——强化意识,让质量观念深入人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就了云南烟叶“清甜香润”的风格特征,形成了云南烟叶不愁卖的市场优势。由于有优势,个别烟区出现了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把关不严、质量下滑的苗头。对此,省局(公司)高度重视,强调质量观念必须始终坚持,一刻也不能松懈,并提出“烟叶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云南烟叶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从质量抓起。”全系统把树立质量意识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以板报、演讲、质量竞赛等多种形式积极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良好氛围;对烟农,则通过宣传烟叶收购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政策,鼓励烟农在烤后下杆时去青去杂,按部位采收、烘烤、保管和交售,引导烟农抓好等级纯度,全省烟叶等级质量大大提高。
——硬化措施,以质量要求引领生产。实践证明,种好烟、烤好烟、分好烟、收好烟是提高烟叶质量的关键环节。种好烟,围绕“布局优、烟苗齐、品种纯、科技全、管理好”等重点,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近年来,由我省自主创新的烟蚜茧蜂生物防治技术、膜下小苗水移栽技术和绿色生产技术等已经大面积推广应用。2014年,全省推广膜下小苗移栽352万亩,占栽种面积48%;烟蚜茧蜂生物防治推广600万亩,覆盖全省80%以上的种烟地块;绿色生产技术已全面应用于7个州(市)的示范区,全省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稳步提升。烤好烟,2014年,云南省局(公司)着力推动烘烤管理改革,出台《关于切实加强烟叶烘烤工作的实施意见》,优化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实行省、市、县、烟叶站四级监管。各地则因地制宜,采取专业队协议有偿代烤、专业队全程技术指导、专业队指导烟农互助烘烤等形式,推进专业化烘烤服务。德宏州、临翔区、双江县整体推进业主专业化烘烤模式,显著提高了烘烤整体水平。统计显示,2014年全省烟叶烘烤损失降低了2个百分点以上。分好烟,下气力解决混青、混杂、混部位的“三混”问题。切实抓好专分散收工作,全省大力推进设施改造和设备配置,累计完成392个收购点的改造;制定专业化分级运作规范、资金扶持和考核办法,积极扶持专业合作社组建专业化分级队伍1803支,落实“青杂不剔不出户、预约不到不出村、分级不纯不进点、等级不符不入库”的工作要求,杜绝烟农自行分级,确保了烟叶等级纯度和质量。收好烟,将提高烟叶收购等级纯度落到实处。烟叶收购实行100%集中预检、100%专业化分级,以村组为单位,重点检查“三混”问题;在对样收购方面,省局(公司)召开了全省烟叶收购统一眼光会,与工业企业共同制样,统一等级质量标准和尺度;烟叶站坚持每天制作收购指导样,开收前统一眼光,关仓后总结纠偏,确保收购质量平稳。2014年烟叶收购基本实现工业企业、烟农、烟草公司三满意。
春华秋实,当金黄的烟叶归仓入库时,人们看到,省局(公司)为提高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提升了云南烟叶的质量水平和品牌形象,市场纷纷点赞。工业客户评价道,2014年云南烟叶整体收购质量好于往年,尤其是等级纯度明显提高,青杂比例显著减少。河南中烟原料部程国胜表示:“今年烟叶质量好于往年,增强了我们对云南烟叶的信心。”红塔集团原料部质检科科长黄云雯说:“今年的烟叶质量呈现出‘两提高一降低’特点,即品种纯度明显提高、等级纯度明显提高,青杂率明显降低。”
严格规范管理
为市场保驾护航
“必须始终坚持把严格规范作为保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坚决铲除各种不规范行为滋生的土壤。”提升行业规范管理水平,为市场保驾护航,省局(公司)毫不含糊,始终把规范管理放在烟叶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队伍建设,健全规章制度,严肃纪律监管,抓好服务烟农“最后一公里”,助推烟叶生产走上又一峰。
——强队伍,夯实规范管理基石。基层队伍是烟叶生产管理第一线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