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纳雍消息 贵州省纳雍县以龙场镇为中心的几个乡镇,共同构成烤烟生产的“龙场单元”。龙场单元配套烟水设施、育苗基地、收购站点、农机设备、技术力量,形成了一个集育苗、移栽、管理、烘烤、收购于一体的“示范场”,更成为一个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利用的“烤烟农场”试验场。
龙场单元“烟农场”有多少
眼下,2014年烤烟收购的仓门已经关闭,是好是坏,已然到了“秋后算账”的时候了。
龙场烤烟生产单元今年种植烤烟2.2万亩,涉及烟农961户,户均面积22.89亩。
为适应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要求,扩大规模化种植,龙场烟叶站集中规划土地,给予土地流转补贴,鼓励和引进大户,大力发展专业化种植,烤烟“农场”初现雏形。
龙场烤烟生产单元50亩以上的专业种植户有85户,涉及面积6366亩,收购14400多担,约占单元收购总量的三成。其中,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有12户,面积866.8亩,计划收购烟叶近2000担。
为稳定大户,实现可持续发展,龙场烟叶站多方施为,让“大户”在成为“农场主”的道路上吃下定心丸。
烟地规划阶段,烟叶站协调当地政府,助力土地流转,烟草部门对流转的土地给予每亩50元的流转补贴。
技术指导方面,烟叶站继续推广双行凹垄技术、先膜后烟技术、小苗井窖移栽技术,缩短移栽周期,提高烟苗成活率,减少移栽成本,提高了标准化种植水平。
大田管理阶段,烟叶站派员参与100亩以上的种烟大户的田间管理,主导100%实施化学抑芽,加强病虫害防治。
合作社建设方面,大力开展专业化服务,真正实现减工降本,增加效益。
“农场主”的“年度账本”
郭太兵是沙包乡青杠村11组的农户。
他种植的烤烟面积为187亩,交售烟叶350.27担,销售金额41.61万元,减去28万元的投入,连同2.24万元的种植补贴,他今年实现纯收入15.85万元。
郭加奎也是沙包乡青杠村11组的农户。
他种植的烤烟面积为187亩,交售烟叶346.53担,销售金额41.99万元,减去29.5万元的投入,连同2.24万元的种植补贴,他今年实现纯收入14.73万元。
戴顺朋是寨乐乡烤烟专业合作社的入社烟农。
他种植的烤烟面积为123亩,交售烟叶280.06担,销售金额35.77万元,减去15.6万元的投入,连同1.48万元的种植补贴,他今年实现纯收入21.65万元。
周训林是龙场镇周家寨村的烟农。
他种植的烤烟面积为57亩,交售烟叶105.33担,销售金额11.94万元,减去5万元的投入,连同0.68万元的种植补贴,他今年实现纯收入7.62万元。
周训才是龙场镇周家寨村郭家寨的烟农。
他种植的烤烟面积为101亩,交售烟叶194.76担,销售金额24.55万元,减去9.5万元的投入,连同1.21万元的种植补贴,他今年实现纯收入16.26万元。
这是几个“农场主”的收入账本。而将土地流转给他们的那些农户,又有一本收入账本。
秋后“一账扎下来”,农场主有钱赚,出让土地的农民同样有钱赚,大家各得其所。
烤烟的“农场模式”好在哪?
于烟草部门而言,“农场模式”能够保证统一连片种植、统一流转土地、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各个生产环节、统一各种生产规格。
于烟农而言,总的来说,“农场模式”能够保证提质增效、减工降本,具体表现为:
育苗方面,“育的不栽、栽的不育”这种商品化供苗方式,保证了苗齐、准时。
起垄方面,规模化的机器起垄减少人工投入,统一了起垄标准。
病虫害防治方面,土地大量集中到农场主手里,有利于专业团队统一操作。
补贴方面,流转土地补贴、烟苗补贴成了农场主积极性提升的源泉。
烘烤方面,专业化的“托管”式烘烤,提高了烟叶烘烤质量,初步形成了“烟草部门指导协调、烘烤专业户组织实施、烟农双向选择自愿结合”的专业化烘烤模式。
2014虽属灾害频仍之年,但除维新片区两个大户因受水灾未盈利,其余大户均盈利。
烤烟“农场”的启示是什么?
谁来种地?如何种地?这是隐藏在打工现象背后的一个疑问。
“卖粮的不及卖鞋的,种地的不及打工的。”近年,“从事农业不如从事非农产业挣钱”已经成了农村人的朴素“共识”,土地撂荒出现。
以种玉米为例,1亩地产玉米400公斤,总收入960元,种子、农药、化肥等物耗320元,请人犁土、栽种等费用480元左右,亩平纯收入才160元左右。而这160元的收入中还包括农民自己的劳动折价。
土地撂荒的原因多,农村土地产出率低、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土地零星分散偏远瘦瘠等等,都是。
县农牧局有关人员统计表明:纳雍有耕地45.5万亩,人均耕地约0.5亩,而调查统计,全县耕地丢荒15675亩,占耕地面积的3.39%,涉及7456户 约21000多人——其中,寨乐乡丢荒982.15亩,占现有耕地面积的4.6%;龙场镇丢荒956.02亩,占现有耕地面积的3.6%。
为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难题,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家庭农场”概念,意欲将农民手中的“死地”变成“活钱”。由此,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模式出现,以种烟为主要形式的“家庭农场”在龙场镇等地大量现身。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13年,“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规模经营。
“一号文件”的推出,让农民在打工与种地之间轻松选择,原来“打工与种地兼顾”的那种“赶马又放牛,一心挂几头”的尴尬不再。
随着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将大大提高,有利于在家的农民在土地上进行更细的分工,同时更有利于打工农民心无旁鹜地“洗脚上田”。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