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是夏季的第一个月,也是全国高考月。这不仅仅让考生、家长进入紧张“备战”,也让商家们纷纷为“高考经济”摩拳擦掌。
商家为了抢站商机,可为绞尽脑汁。旗袍大卖,寓意“旗开得胜”,正是家长们的期盼;“考试福袋”、“孔庙祈福”等文化套装迎合了考生的需求;印有“冲刺985,圆梦211”的网红高考蛋糕,销量不错;还有“高考房”,考点周边酒店已是一房难求。
有需求就有市场
可以说,围绕学子衣食住行,商家动足了脑筋。而“高考经济”是一种经济现象,它是有时效性的,于是聪明的商家又把目光盯上了高考后的10万个考生上,这也就催生了一种叫做“后高考经济”的现象。
驾校仅两天就迎来100多名考生报名,手机市场更是火爆异常,还有不少考生毕业后选择健身、烫头发、医美……只要凭准考证或高考成绩单就可以打折、买赠、返现,餐饮行业也推出的“谢师宴”、“庆功宴”等考后套餐,让学生和家长们应接不暇。
有压抑就有释放
数年紧张的备考,对于高考生来说,确实有过太多压抑,不仅是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数码家电被控制使用或者自觉抵制使用,旅游成为奢望,这恐怕是许多高考生高中生活的真实写照。高考这条束龙绳脱去,释放一下自己,放飞一下自己,满足一下自己,犒劳一下自己,未必有什么不恰当。不仅高考生如此,许多家长也抱有如此之念。但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在“后高考经济”的火热中,也需要保持一份理性。
高考生一般在17-19岁之间,介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的年龄段,对于这些刚刚走出考场的年轻人来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未完全成熟,对于消费需求应多些冷静和理性,既要量力而行,也要绷紧思想之弦。
比如某高考生认为,高考结束后,自己就不是高中生了,为了释放自己这几年的压力,显示自己是成年人了,便理直气壮的走进烟酒店,要购买香烟。这种行为即幼稚又让人觉得好笑。
作为家长,应为孩子上好走向社会的“第一课”。他们对消费的理解,对于社会复杂性的认知,对于社会风险的预判,在此期间都会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如果能够借此树立健康消费观,培养健全人格,无疑将终身受益。
作为卷烟经营者,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与《烟草专卖法》规定,在店内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警示标语,遵守不向未成年人售烟规定。对于不能确认是否是未成年人的购买者,应要求其出示身份证明。
“后高考经济”,虽是一种经济现象,但也考验着学生和家长的消费观,多些淡定和理性,充分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不攀比、不盲从。同时也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切。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