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江湖中摸爬滚打,深谙“互联网思维”的创业者们,会是一个了不起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
哦,不。这句话或许要变一变了:很多在互联网行业闯荡的创业者和高管,最近几年都把自己变成了“前互联网人”,带着“互联网思维”,将自己的标签换成了新消费品牌创始人。
逻辑听着怪,趋势却不容忽视。纵观这些年迅速蹿红的新消费品牌,背后都有“前互联网人”的足迹: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微博认证停留在“开心农场创始人”;新锐国产个护品牌Spes主理人郑如晶,前一个身份是网易严选创始人;个护品牌Polyvoly创始人李梓嘉来自阿里巴巴;BUFFX创始人亢乐曾为抖音品牌运营部任负责人;设计师运动服品牌玛娅(Maia Active)联合创始人王佳音此前在小红书任职……你看,一个个“互联网人”欢快地跨入消费品领域,不仅做得风生水起,还让传统消费行业的从业者“瑟瑟发抖”。
在“新消费的滔天巨浪”到来的时候,为什么大量互联网人“操盘”的新消费品牌更容易崛起?或者说,互联网行业的“套路”为什么也适用于新消费品牌?今天,当我们细细剖析这两个行业时,会发现一种有趣的传导效应——当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之时,新消费的红利可能刚刚开始。
01_“人、货、场”之变
新消费品牌的集体崛起,某种程度上,应该感谢互联网所厚植的沃土。正是后者在二维世界里生生拉扯出一个巨大的流量空间,才让新品牌有了“可乘之机”。
也许我们有必要先聊一下互联网。互联网人所创造的这个场域,最初就像一个与物理空间“绝缘”的“平行空间”,在创业者们的前赴后继中,它自成一套体系与运行逻辑。比如阿里系的淘宝,顾名思义,它最早提供的是个人买卖交易的一个网络场景,以品牌形式入驻的天猫出现还要等到2012年。还比如腾讯系的QQ和微信,它们的崛起替代了物理世界中的信件和电话,构建起线上与众不同的半熟关系网络。
在这个崭新的“运作系统”中,“人、货、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最先改变的是人。最早接触互联网的“好奇者”大都是80后,初中时期刚刚接触网络,大学时代开始接触淘宝、QQ游戏、“偷菜”。再晚点出生的90后,现在还有一个更普遍的称呼——互联网“原住民”,他们的生活轨迹大部分都“吊”在了网上,这群以亿来计数的互联网用户,也正是这十年中互联网浪潮下的“人口红利”,他们会花钱在淘宝京东上买衣服、为网络游戏充值、付费看网络小说和电影电视剧……
除了年龄圈层之外,还有地域圈层。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蒋青云看来,小镇青年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圈层,他们的视界因为一部手机、一台电脑被打开了,他们的消费理念开始成熟,但灵魂进步的速度却跟不上钱包扩张的速度,因此他们需要更多高性价比、高颜值但价格偏低的平替好物来满足购物需求。
所以你看,当作为“场”的互联网空间以及作为“人”的新消费群体逐渐走向成熟,它所牵引而出的巨大消费空间里,作为“货”的传统品牌却没有很快跟上步伐。事实上,传统品牌最初是抵触互联网这个“破局者”的,而且,越是价格昂贵的产品及品牌,产业链越是成熟的品牌,越是不容易触网。这种“人”“场”与“货”分离的局面,也成为了最初一轮新消费品牌崛起的绝佳机遇,美妆品牌玛丽黛佳,家居品牌林氏木业、源氏木语等,都是在当时拔地而起的。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场”的扩张速度在加快。来自国家统计局和商务部的数据能反映前后五年的变化:2016年全年,中国网上零售额51556 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5%;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已翻番,达到117601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拿走了四分之一的“蛋糕”。
传统品牌转型上网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有着新想法的新消费品牌却可以轻装上阵。谷小酒创始人刘飞就是看中这个契机而转型的。转型前,他是小米集团的公关总监,2018年,刘飞倏然进入全然陌生的消费品赛道。接受笔者采访时,他就坦言,做新消费品牌,他起步已经晚了,但是在白酒赛道,“谷小酒”仍是冲在前方的,因为直到今天,互联网白酒销售额也仅占整个白酒行业总盘的5%,“潜力极大”。
在小米公司熏陶多年,有些思维会无形加注于创业本身。刘飞说,谷小酒品牌创立初始,就定位于做出一款互联网用户群体喜欢的白酒品牌,无论对于“喜新厌旧”的Z世代,还是对于小镇青年,这个空间都是很大的,“以前白酒行业的形象一直以来都是高高在上的,我们希望用一款亲民的白酒来填补空缺”。
谷小酒的做法是打性价比。第一步,把白酒的包装设计得很美,让人看了就很想买;第二步,通过互联网这个新的“场”去营销、售卖,找到符合品牌调性的精准客群;第三步,让这些消费者喝完觉得,哇,比想象中更好。做到这三步,品牌的空间就打开了,这种“互联网思维”和小米当年的崛起路径极为相似。
事实证明,过去3年的实战是见效的。在过去一年,拼多多上的白酒业务疯涨300%,淘宝上的增幅也超过190%,包括谷小酒在内的一批白酒类新消费品牌抓到了“红利期”,这个时间窗口对新消费品牌的崛起相当宝贵。
02_互联网红利“见顶”
新消费红利“见光”
“操盘流量”——这是很多互联网人的“看家本领”。在互联网行业创业的日子里,流量运营始终是悬在头顶最重要的指标,流量高了,才能谈粉丝效应、运营收入、融资破圈。没有流量,一切免谈。
流量这件事,始终是有天花板的,尤其是在互联网领域几个重要领域被瓜分得差不多时,它就露出了疲态。就像唐彬森作为开心农场的创始人,会发现这个应用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几乎已无人问津,当巨大的流量红利呈现下滑态势时,总有种“大浪淘沙——去不复返”的感觉。
从整个互联网格局来看,从2015年开始,流量就已经很贵了,百元拉新价格频现,互联网创业变得艰难,投资人也变得理性,到2019年前后,整个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都接近尾声,数个互联网巨头把控主要流量入口,而且由于基数太高,新流量的增长速度更加缓慢。
但从消费品的切口入题,视角就完全不同。把网络获客、用户活跃度、粉丝黏性、裂变营销等“互联网思维”轮番用上一轮,分分钟碾压传统品牌。CBNData联合天猫金妆奖日前发布的《2021美妆行业趋势洞察报告》就显示,在Z世代的化妆台上已有四成是国货,在2020年天猫“双11”美妆类目榜单中,新品牌占到10%,薇诺娜、完美日记、花西子均挤进TOP15的行列。
把视界拓得更宽,在美妆、零食、代餐、轻酒饮、健身等高频消费领域,近年来涌现出大量新品牌,背后也都能看到“流量操盘手”的影子。刘飞就惯常使用一些“互联网人”的算法体系,包括活跃用户、转化率、获客成本、复购率等,他成立品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基于电商的运营服务系统,从完全不同的切口找到品牌的核心用户群体,而且发现这一套很管用。
白酒这个行当,与绝大多数传统品牌一样,早已在经年累月的积累中固化了高频消费的客户群体,构筑起强大的线下销售体系,从工厂到多级经销商,再到商场和各大网点,它呈现出的是从原点向外发散的经销结构,但对于新消费品牌来说,通过互联网,产品就能直连消费者,这种“超短链接”在消费加速时代“以快打慢”,是一种优势。
更大的优势在于“前互联网人”对流量的敏感嗅觉。当电商渠道的市场空间不断放大,这个“场”就成为传统品牌与新消费者品牌博弈的焦点。传统品牌看不懂的新场景、抓不住的流量、摸不透的“网络原住民”,不就是新消费品牌“掌门人”过去的老本行吗?
虽然元气森林前段时间深陷“0糖”的风波,但这个2016年才崛起的品牌,能在饮料界的几座“大山”底下蹿高至此,深究也离不开它的互联网思维。一位业内人士曾总结过两点:其一,它是一条崭新的赛道,品牌定位抓住了年轻人群的心理洞察,从“不含糖”的健康角度下手找到了气泡水这个细分品类;其二,它从一开始即具备“互联网思维”,知道从哪里抓流量,并成为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小红书抖音快手等新渠道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大量KOL(关键意见领袖)产出过相关短视频和图文内容,李佳琦、薇娅等“顶流”也都曾在直播间带货元气森林,用足了“流量红利”。
无论是谷小酒还是元气森林,这些年新消费品牌已经逐渐摸出了“互联网+ 消费品”的走红“套路”:小切口从线上起家,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种草”,在KOL的直播中扩大“触点”、建立社群,然后经由天猫、京东下单,在资本助力下迅速积累品牌势能,最后转战线下,“曲线救国”。
03_成长曲线加速
去年11月19日,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也是国内首个在美股上市的美妆集团。从2017年3月创立品牌,到2019年拿下天猫“双11”美妆类目第一,再到2020年美股上市,只用了不到四年,速度可谓完美。
这些年,在互联网沃土上诞生的“原住民消费品牌”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快。一年前可能还闻所未闻的品牌,一年后可能就火遍大江南北,又过了一年,品牌已经敲钟上市了。
这种速度,是不是有些许熟悉?没错,几年前互联网创业的热潮涌动,就是这样的“火箭速度”。速度背后,则是互联网行业特有的“造富模式”:宣布创业,融资,跑马圈地,再融资,上市。
如今,这样的“互联网思维”模式,随着众多“前互联网人”跳入新消费赛道,也自然而然成了趋势。消费赛道品类创新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加上产品一经推出就推向全国的“流量红利”,都让新消费品牌成为资本看好的方向,成长曲线大大提速。有数据显示,去年全年,中国消费品牌共发生投融资事件245起,相较于2018年的183起和2019年的143起都有明显增长,且亿元级、十亿元级的融资数量均有大幅提升。实际上,从创业开始,一些核心高管身上的“光环”就已成为品牌的市值基础。
这与传统消费品行业的运作模式截然不同——那些已经根深蒂固的传统品牌,绝大部分都是花了数十年的累积,才有了现在的地位。而新消费品牌通过资本的加持,短短几年就能轻松超越,无异于一种“升维打击”。不仅如此,在新的品牌策略下,企业的治理结构也趋向于互联网化。在业务配置上,专注于电商的运营团队成为企业的核心部门,以承接和回应“网络原住民”的需求。比如,在完美日记,100多个人组成一支产品经理团队,他们主要负责和用户进行线上直接沟通,收集当下的流行趋势和消费者喜好,帮助把需求转化成新产品,一款流行的口红,往往一周后就能上线。而上海另一家新消费品牌Girlcult,最擅长与有个性的年轻人“玩”在一起,它家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只有一到两年,产品迭代飞速,这在传统美妆品牌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高管的配置也出现了新格局,频频出现“传统快消人+互联网人”的“黄金组合”。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相当于“两条腿走路”,传统快消品出身的人主要靠品牌和渠道驱动,对实体业务熟悉,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踩坑”;而互联网人擅长靠数据或用户驱动,对新媒体、新渠道驾轻就熟,与投资人也走得近,如果能各司其职,可形成有效的互补。
不过,这种速成的“成长曲线”,并非无懈可击。就像元气森林前段日子的“0糖”风波,暴露了用“互联网思维”做消费品的最大软肋——产品。因为速度太快,因为对行业不够熟悉,很多品牌只负责生产前的设计和生产后的营销推广,而把生产环节都外包给成熟的供应链,这相当于“把半条命交给别人”,对质量的把控力不足,极为容易“翻车”。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当品牌在高速成长期的时候,它可能是一个轻资产,但当其足够庞大,就不可能永远依靠代工模式,势必要建立起自己的生产基地,也势必要补足线下的“缺位”。这意味着,它的资产会逐步变重,更加考验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互联网流量触碰到天花板,而新消费的大浪来袭,势必会有部分流量出现转移。不过,新消费品牌起潮的时间毕竟太短,就像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虽开了个好头,但前路仍漫漫。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