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翻阅自己的烟标收藏时,一张烟标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这就是呼和浩特卷烟厂出品的“钢花”烟标。无疑,呼和浩特曾经有过内蒙古最大的钢铁厂,一度是呼和浩特的骄傲。过去,也甚至专门出品过“呼钢”香烟。
呼和浩特钢铁厂,最多时拥有超过七千名员工,位于城市西郊。这里曾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拥有呼钢医院、呼钢技工学校、呼钢中学(现更名为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一中学)、呼钢第一、第二小学(现改为钢铁路第一、第二小学),以及呼钢火车站(铁路专用线)、自备发电厂。此外,还有呼钢报社,负责出版每周二刊的《呼钢报》,以及“呼钢广播站”。因此,连接市区与呼钢的道路被命名为钢铁路。
呼钢的辉煌历史在《呼和浩特大事记》(2010年版)中有详细记载:1958年建厂,同年9月29日产出第一炉铁水。1959年12月23日,轧钢车间正式投产,第一座6吨炼钢转炉成功流出第一炉钢水,年产钢材20万吨。1980年1月8日,605轧机联动试行成功,这台轧机在当时国内属于先进水平,生产车间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之一。
呼钢技工学校曾是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高考录取率低,许多人选择进入技工学校。当时,工人阶级享有崇高地位,人们普遍认为学习一门技术,成为一名工人,尤其是大企业工人,是一份体面且稳定的职业。然而,好景不长,短短十多年后,这些工人便面临着下岗和失业的困境。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企业改革的推进,呼钢这座工业巨头也难逃衰落的命运。2002年,这片土地转型为回民区金海开发区,吸引了一批企业入驻。到了2013年,这里又变身为内蒙古电商基地。
如今,虽然605轧机车间已经不再运转,但它依然矗立在那里,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铁路专用线的铁轨虽然不再有列车穿梭,却仿佛在静默中讲述着过往的繁荣。老厂房和那些锈迹斑斑的设备,成为了见证时代变迁的沉默守护者。而那个老火车头,仿佛还在向人们展示着曾经的辉煌与力量。它鼓励我们不断前进,勇敢面对挑战,把握时代的脉搏。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断破旧立新、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是时代的需要。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