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一次农村采风中,一位“特别”的老父亲吸引了我的注意,年过半百,不想随儿子去城里享福,每天琢磨着无人机不亦乐乎。
几天前去一个农村游玩,听当地的村长讲了一个“奇葩”故事:一位老父亲含辛茹苦把儿子带大,现在,孩子出息了就想带父亲去城里享福,但是这个父亲不愿离开老家,儿子就放下工作来陪他,想让老父亲妥协。
在村长的描述中这位老父亲还有很多故事,而且在村里的口碑极好。我就让村长带我去了故事的主人公—李耀宗家。见到李父时,他正在使用无人机浇水,十分专业,地里有着大大小小的农用机械,一群约莫和李父年龄差不多大的村民正在使用着。
这次采访十分随意,我和李父一边吃饭一边聊家常,慢慢地,桌子上就剩下我们两个人了,我就问了那个问题:为什么不想跟儿子一起去城市享受生活呢?
李父愣了一下,大概没想到我会知道这个事,一口喝完了手里的酒,缓缓说道:
“这几天,村里人都在问我这事,耀宗是我一个人带大的,他有这份心我是真高兴。但我老头子一个,去城里谁也不认识,去了还要担忧我。我今年才52,身体也没问题,每年种点烟叶、水稻,全是用机器操作,又不累,这多好啊。”
提到那些机器,我是真疑惑,怎么学会使用无人机的?说到无人机,大概是问到李父兴趣点上了,李父开始侃侃而谈。
“这个就说来话长了,我们村种的最多的烟叶,那个无人机都是烟草局的人专门下乡来教我们的。老实说,现在的专家真是耐得住性子,我们这些人大字不识几个,就我旁边的小彭,硕士生,才二十多岁,刚来的时候皮肤白嫩嫩的,现在整天在烟田里,教我们怎么使用工具、防护,哪还有当初的模样。”
我努力回想了一下,还真有这么个人,皮肤黝黑,在李父身边说着话,不过我当时没往“专家”那方面想。
“除了小彭,你今天看到的好多人都是高学历的专家,这些人不仅有能力还有毅力,就老张家那个锄地机本来都快当废铁卖了,那个小周不仅给修好了,还比以前更便利了,他们还给我们搞别的经济,以前只能种烟赚钱,现在是一年四季都能赚...”,一直听说国家在支持三农建设,鼓励技术人才帮扶基层,亲眼见到是真震撼。
我正感叹着,李父又把他的手机递给了我,一张梯田的全景照片,鳞次栉比杂乱却又规律的排列着,在夕阳的阳光照耀,像极了仙境。
“照片不是我拍的,但我最近就想让小彭教教我怎么弄,把我们这个村宣传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也让一些年轻人想回来。”
在这个时候,我好像真正明白李父为什么不愿意去城里了。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