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十月祖国母亲诞辰,上映了以史实为背景的一系列电影,其中《长津湖》尤为突出,抗美援朝一战极其惨烈,数不尽将士前仆后继,一展泱泱大国风范。
若问此间谁风流,邓华将军多才情。
1910年,邓华出生于湖南省郴州永宁乡陂副村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幼年就去上了私塾。
幼年时期的邓华虽是调皮好动,却也是聪颖过人,深受教书先生的赏识和喜好,连教书先生都对其父亲邓养源说过,“多华很有天赋,虽然看起来没读过什么书,但是背诵起来倒是一字不差。”
邓华的学习天赋还体现在他经常会溜到家里的书房,去翻寻那些他喜欢看的书籍来读,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他还会和同伴们一起扮演名著中的人物,一起玩闹。其中精忠报国的岳飞便是他最爱扮演的英雄角色。
邓华十五岁的时候跟着家人辗转来到长沙,先后入岳云中学、南华法政学校读书,在学校受到新思想的启发,经常参加一些爱国学生运动。就这样过了两年,他加入了与他思想一致的红军,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革命人士。
对于当时历史环境下普遍知识匮乏的红军队伍里来说,邓华算得上是为数不多的一位知识分子。就连当时的毛主席也曾对其言“看来,红军中还是有秀才的”。
战争年代条件的艰苦以及物资的匮乏,使得一些人“苦中作乐”,喜爱抽烟,邓华也是如此,尤其是在长征期间。
有一次,邓华奉命攻打安州公路,战斗结束后,他照例带着人搜寻物资。这一搜令他高兴坏了,他找到了五箱白金龙烟!嗜烟如命的他看到战利品不禁眼冒金光。不仅如此,他又发现了其他几个大品牌的烟。
但是这是属于战利品,还是要上交的,邓华留了个心眼,将其中的大部分香烟上交,自己则留下了一部分,想让以后慢慢享受。
军队到达陕西之后,邓华参加了一场关于红军建设的会议,全部是师以上级别的将领。会议休息期间,大多数将领出去趁着这个空隙抽烟,邓华刚出去便看到毛主席与聂荣臻在一旁讨论着战略部署问题,他想凑上前去听听。
毛主席看到他,却笑着对他说:“你那白金龙还有没有啊?”邓华一听,主席怎么会知道他还有?仔细一想也不奇怪,他缴获战利品私藏香烟的事儿,就是一堵透风的墙!
邓华心中对口袋里的白金龙不免心疼起来,这烟他平时不舍得抽,既然主席说出口了,自己今天免不了要“打出血”一次!他只能从口袋里摸出了一根递给了主席。
他一看,旁边有不少将领笑着看着他,他只能硬着头皮从口袋里一根一根摸出来分发给在场的其他人。主席看到他这个样子心中不免觉得好笑,他看着邓华打趣到:“好你个邓华,你还真是财不外露啊!”在场的人全都笑起来。
邓华此时虽然心里为烟作痛,但看到大家此时好像将连日来的阴霾散了去,便同主席打趣道:“这叫细水长流嘛!”大家惬意地抽完了烟,便又将问题转移到了战略部署上。
经此一事,主席对邓华更加印象深刻。1944年,邓华来到中央党校学习,这一天,他被告知主席想要见他。邓华内心更加激动。
两个“烟友”熟稔地握了手。等到双方都坐下的时候,主席竟主动给邓华递了根烟,邓华内心欣喜,主席还记得八九年前递烟的时候。
俩人谈了一会儿,主席才知道邓华也是湖南人,于是让警卫员准备饭菜,他说道:“我们都是湖南人,要多放点辣椒。”
此事后,俩人更是亲切。
邓华将军除了爱烟,在私底下十分喜欢唱几句戏文。遥想当年平津战役解放一战获胜后,四十一军政委莫文骅从北京来到天津,邓华叫上其好兄弟萧华一起为莫文骅设宴接风。
宴席期间喝大了,邓华将军一展风采,连续唱了几曲戏文为宴席助兴喝彩,和莫文骅,萧华三人喝得那叫一个“昏天暗地”,“不醉不归”,被后人称为“三华醉天津”。
邓华将军多才华,他的唱戏功底可谓是很深厚,文戏武戏皆深通,不少军中将领纷为称颂。可真谓是风流才子邓多华啊!
新中国成立,朝鲜战争爆发后,邓华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东北这块土地上,时时刻刻为新中国捍卫疆土,而且他清楚地察觉到,朝鲜战线在美军的逼近下一直往我国边境蔓延,这让他更为注意起来,并时刻为党中央报告其发现。
过了不久,邓华就被党中央召集进京,委以重任,接见他的还是“老熟人”毛泽东毛主席。
毛主席先是夸赞了邓华对党中央的贡献,而后与其谈起当时的时局走向,毛主席点起了一根烟,同时也分给了邓华一支。
就这样,两个老烟友会面总是那么亲切,一边抽烟一边谈公事,轻松的会面背后,却是面临着朝鲜战争的严峻局势。
邓华向毛主席说明了自己对于朝鲜战争的一些见解和解决的方案,也把自己想到的一些作战方式讲给毛主席听,这让毛主席大为满意,这次对邓华的召见,也算是为其远征践行。
就这样,邓华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随着大部队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其后更是在朝鲜战争上展示其才华,为彭德怀元帅出谋划策,提出了不少高明的作战方案,为其后彭德怀元帅击败美军,打赢朝鲜战争,稳定局势奠定了基础。
后来彭德怀元帅回国后,在其养病治疗期间,还力荐邓华出任志愿军代司令员一职,也是证明了其对邓华极大的信任。连毛主席也曾叹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