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初,在日本烟草公司开始侵占东北以外地区的市场以前,最让英美烟草公司恼火的竞争并非来自其他外国或中国的机制卷烟制造商,而是来自无数小作坊,它们在整个长江下游和安徽、河南和山东的烟草种植区生产手工卷烟。
手工卷烟业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在上海消亡了,1925年前后在较小的乡镇和城市再次出现,并在接下来的10年迅速发展。运用基本的手摇设备,这些制造商能够以远低于工厂的成本生产卷烟,甚至可以引发规模经济。
手工卷烟作坊雇用报酬低廉的女工,通常位于烟草种植区以及江南区域、华中和华北主要城市的卷烟市场附近。生产者因此节约了劳动和运输成本,并且不用投资或维护昂贵的工业设备。这些卷烟使用从农村种植者那里直接购买的低档国产烤烟和少量晒烟,而不是更为昂贵的进口美国烟叶或工业制造商青睐的山东产高级烤烟。这些公司还经常模仿大公司的品牌名称,用类似的方式来标记或包装他们的产品,因此也节省了广告费用。
手工卷户的技术非常娴熟,所做的卷烟几乎与工厂生产的机制卷烟完全相同。许多作坊完全仿冒名牌卷烟,将品质低劣的烟草卷入伪造纸张或者走私的印有流行外购品牌商标的卷烟纸中。成品的售价甚至比最便宜的机制卷烟的价格还低得多。
1934年,手工卷烟业在中国卷烟市场占据了约25%的份额,严重削减了英美烟草公司的销量,尤其是在华北和长江下游地区。美国对华进口烟叶的数量从1934年至1935年下跌了约75%,部分原因是当时美国烤烟价格上涨以及日本竞争日益加剧。
英美烟草公司和英国公使向国民党政权施加了相当大的压力,要求关闭手工卷烟作坊。用差别很大的税率对不同类型的卷烟征税的政策是争论的焦点。后来,财政部实施了旨在控制和减少手工卷烟作坊的政策。1934年,所有的手工卷户都必须登记,并且只能使用官方认可和未做标记的卷烟纸。为了便于征税,卷烟制造业被局限在那些已经建有卷烟工厂的城市,包括上海、天津、汉口和青岛。在这4个工业中心以外已经建立的任何卷烟厂都要在3年内关闭或搬迁。1936年后,政府还试图采用依靠抽签的配额制度,分4次撤销执照,以此来减少手工卷户的产量。
然而,很多当地生产者完全忽视新的规定,数千家手工卷烟作坊没有登记,许多作坊继续使用走私的卷烟纸。非法生产的手工卷烟无疑受到许多消费者的欢迎,因为它们使那些连最便宜的机制卷烟也买不起的人,可以享用一种“标准化”和“现代化”的手工产品。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