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上世纪80年代,国营青岛卷烟厂出品的“扇贝”烟标。
②上世纪80年代,国营青岛卷烟厂出品的“金贝”烟标。
扇贝浑身是宝,它的肉鲜嫩可口、营养丰富,它的壳可以做成工艺品供人观赏。扇贝的烹饪方法很多,可油泼、可清蒸,可蒜蓉、可辣炒,可做菜、可做汤,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扇贝肉晒干后就成了干贝,做菜做汤放入干贝,那味道鲜美极了。
上世纪80年代,国营青岛卷烟厂曾出品过“扇贝”烟标。该烟标分为红色和绿色两种,其中红色的“扇贝”烟标(图①)以红色为主色调,主副版上均有一枚精心绘制的黄色扇贝图案。同时期,国营青岛卷烟厂还出品过“金贝”烟标(图②)。该烟标以绿色为底色,主副版上均有金色扇贝的图案。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还没有养殖扇贝,人们难得有机会吃到扇贝。那么,扇贝是如何走上寻常百姓家餐桌的呢?这要归功于海洋生物学家、水产养殖专家张福绥。
张福绥1927年出生于山东昌邑,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去世。他生前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名誉理事长,国家科技兴海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张福绥为推动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在扇贝养殖领域成绩斐然。
上世纪70年代末,张福绥发现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的一种海湾扇贝生长速度快、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决定研究这种扇贝的养殖技术。经过反复试验和研究,他解决了养殖扇贝的饵料、采卵、孵化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点,建立起一整套工厂化育苗和全人工养成技术。扇贝养殖技术在我国推广成功后,扇贝养殖产业成了当时我国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的贝类养殖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扇贝养殖技术研究成功提高了我国贝类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扇贝养殖技术使许多渔业养殖户富裕起来,他们尊称张院士为“扇贝之父”。
1982年,青岛卷烟厂烟标设计师杜吉广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参观学习。他知道了张福绥的事迹,了解了研究扇贝养殖技术的重要意义,很受教育和启发,萌发了把扇贝搬上烟标的想法。回厂后,他多次构思和绘图,图案越画越复杂,却感觉表达不出自己的心意。后来,他想起大道至简的道理,删繁就简,终于设计出简洁大方的“扇贝”烟标。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