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在年轻人群体中兴起了一个新“潮物”——电子烟。它形似U盘,像项链、吊坠一样挂在年轻人胸前,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吞云吐雾”。据统计,我国电子烟消费市场呈爆炸增长态势,2021年的市场规模可能突破百亿,电子烟似乎变成了一种代表潮流的符号。但恰恰相反,电子烟从来都不是什么潮流,而是一场以健康为赌注的营销闹剧。
如果注意观察的话,我们很容易发现电子烟的踪迹:大街小巷里的电子烟体验店,超市、便利店的收银台,网吧、酒吧、电玩游戏厅的前台……电子烟总是出现在年轻人爱去或者聚集的地方。它以时尚的外形、多样的口味和标榜“不含焦油等有害物质”的口号,试图与年轻人进行绑定,从而在群体中引起一波潮流。但如此“潮流”,是商家利用营销手段助推的,本质上是为了赚取利润,而非为你的健康着想。
许多电子烟商家宣传产品,都带有“无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低尼古丁含量”等字眼。据公开资料,绝大部分电子烟产品的确不含有焦油、一氧化碳等物质,但仍然含有尼古丁成分。尼古丁是造成烟草制品上瘾的原因,电子烟也是如此。虽然它们都宣称自己只有百分之几的尼古丁含量,但这样的含量也足够对年轻人的大脑造成损害,更容易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除此之外,电子烟多样的口味也是商家用来吸引年轻人的手段。多样的口味,来自于在电子烟烟油中添加的多种调味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高温下与烟油一起被雾化,与烟雾一起进入使用者的肺部。有了多样口味的同时,也有了危害健康的凶手:这些有香味的化合物在高温下可以产生双乙酰、苯甲醛等呼吸道刺激物,而这些物质与肺部疾病息息相关。
电子烟在年轻人群中流行时,就披上了“电子产品”的外衣。在英国,更是被冠上了戒烟产品的名头。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电子烟有害公共健康,不是戒烟手段;此外,电子烟也会有“二手烟”,世卫组织在其官网认定,二手电子烟产生的气溶胶通常含有有毒物质,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并表明“必须对其进行加强管制,杜绝对青少年和非吸烟者产生危害”。商家所宣称的“电子产品”,实际上是披着羊皮的狼。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对电子烟的监管毫不手软。早在2019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和市场监管总局就禁止了在线上渠道销售电子烟;今年三月,工信部公开征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的意见,修改后的条例明确指出:将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从法律层面加强了对电子烟的监管。杭州、深圳等地也将吸食电子烟列入控烟范围,以罚款取代了劝阻。
但仅靠国家制度层面的监管是不够的,社会和个人也应负起责任来。整个社会应当继续保持控烟禁烟的良好氛围,引领远离烟草制品、追求健康生活的潮流;个人更应当明确电子烟对自己的危害,不轻易听信商家“低危害、潮流”的营销噱头——毕竟电子烟兴起也是近几年的事,对人体有什么后果危害,还需时间和医学告诉我们答案。
电子烟从来都不是什么潮流,只是资本打向年轻人的“糖衣炮弹”,只是一场终将覆灭的营销闹剧。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