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开始,益川烟厂(长城雪茄厂前身)奉命为中央首长制作“特供雪茄”。其中,特供毛主席的为2号烟,特供其他中央首长的为13号烟。
其生产、运输的安全防范措施极其严密,产品由专人送至成都军区政治部,再专人转送北京中央警卫局。后来考虑到安全性问题,决定选拔一支雪茄特制小组前往北京给主席专门卷制雪茄。1972年,四川什邡的范国荣、黄炳福、刘宗贵、姜跃秀四位技术过硬的师傅一起从什邡迁到北京卷制雪茄。迁移到北京后的生产组被称为“132小组”。小组设在南长街80号,墙上拉着电网,门口有士兵站岗,对面就是门牌号为81号的中南海。
132小组成员
现如今,“132”小组早已解散,特供烟时代也随着历史成为了过去,然而,关于“132”的故事可以说上几天几夜,“132”也成为四川中烟和什邡人民一段骄傲的经历和回忆。 今天就跟随着三位老人的回忆让我们感受一下“132”小组中那些鲜为人知的严肃又不乏有趣的历史故事……
黄炳福:“特供”严于“出口”
“132”小组成员黄炳福
首先在选料上,要选上好的烟叶,先进行去烟梗的粗加工;然后用越南桂皮、曲酒蒸,以增加湿度;然后用特级花茶漂,此环节中的具体操作及工艺参数,又要根据天气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变化;之后才是晾晒、卷制,单人日产仅为20至30支;最后将卷制成型的雪茄放在烘箱里烘干,按10支1包,用白色纸盒包装好,并编号封条,由专人送到成都军区政治部,然后转交中央办公厅,一月一次。黄老特别提到,卷好的雪茄,不能马上包装,要放入晾烟房阴干,待烟支水分达到一定水分时,才能包装。比起现在的卷烟和雪茄包装,那时的“132”,里面是一层防潮纸,外面一层就是普通的白纸。规格是10支一包,10包一条。小包上盖有卷制的编号,条包上盖有烟号、日期。此外,“132”小组的原料管理特别严格,在南长街80号,雪茄用料严格按等级管理,细致到每一捆烟能选皮多少;烟支的检验细致到每一支的松紧是否适度,水分是否合乎标准值;包装则细致到每一条都要清楚标注卷制人的编号和生产日期;产品验收后的实物管理更是谨慎,实行一柜双锁,专人管理;一年365天都有人值班看管。
刘宗贵:烟叶,还得四川本地的好
“132”小组成员刘宗贵
茄芯和茄衣的配方,在刘宗贵这儿也特别有讲究——烟叶前后要喷洒两次香料,香料用甘草、桂皮等多种中草药加上从四川远道而来的特曲酒、缅甸的香精等材料按严格比例制成。“在四川的时候,新都斑竹园附近有100亩自种烟田,烟田种植、施肥都是自我控制,肥料也是自然肥料。烟叶采收、处理、发酵、整选标准,我们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只有合格的烟叶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生产用。”后来需求量增大,刘宗贵试着在北京选了一小片地,尝试种植烟叶,但这里生长出来的烟叶,跟四川的相比总是差强人意。“后期,从什邡带过去的烟叶剩得也不多,领导就指示让我们在北京自己种烟,搞搞科研,从1973年到1974年,两亩实验田,所有都是按照在什邡的标准,‘照方抓药’。北京种出来的烟叶一经浸蒸后就变得一团糟,根本不能再加工,最后,也没能成功。” 因为什邡是一个神奇的地带,与世界盛产优质雪茄的古巴同处北纬30度,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属紫色土类型,种烟区多为新冲积油沙土壤,土壤肥力较高,矿物质硬氧元素丰富,非常适合烟叶生长。
什邡烟田
看来啊,烟叶,还得四川本地的好!
范国荣:老鼠偷走车间灯绳、惊动公安局上房揭瓦
“132”小组成员范国荣
范国荣老人一边比画柜子的大小,一边回忆着。“平时门是随时上锁,谁要想进我的屋子,必须要经过党委书记和厂长的特批才可以进去。如果有陌生人进去了,要记下这个人的长相,说了什么话立刻向上汇报。”范老的故事里提到一个细节:“有一次放假回去,我把门上的封条拆了进去。进门拉灯绳,手在门口墙上一摸,灯绳没了,找来找去没发现。和厂长说了之后,厂长立刻就和县公安局来了,成都军区也立刻派人过来了。你想,封条、门锁好好的,可灯绳没了,怎么回事?后来他们爬上屋顶检查,揭开瓦盖的时候才发现,灯绳被老鼠拿来做了垫窝。”三位老人讲述的故事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生动的132秘史的画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用炉火纯青的精湛工艺、精益求精的态度,为国家领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川烟人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