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叔伯、婶婶,现在正是辣椒的成长季节,我传授你们一个‘小技巧’,就是要注意整枝打杈,因为辣椒的分枝过多,通风透光性差,结出的果就小,而且容易落果;留三到四枝整枝,下面的叶片和侧枝都要摘掉,上面的枝叶太盛,也要打掉一些……”近日,笔者在社交媒体不经意看到泉岭村的林素芳大娘发的视频,她居然玩起“现代科技”、当起“专家”向村民“传经送宝”了。
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泉岭村,说起林大娘,她可算是“传奇人物”。早年,林素英跟着丈夫在外面打工,在饭店做过服务员、在工地干过活、在工厂开过机器,还做过生意,无奈生意失败欠下债务,加之有一次丈夫不慎出车祸落下残疾,无奈便带着几个孩子回乡。家里缺少了“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天塌下来一般,前些年被村里列入贫困户。
生活的重压让林大娘一度愁眉不展。在江西中烟广丰卷烟厂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她在村口开了个零售店养家,顺利脱了贫。她琢磨着这也不是长久之计。2021年开春,厂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王德有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她的想法后,便经常和她聊起怎么创业致富的事,有次听说村里要成立种养合作社,便把这个消息告诉她。林大娘一拍脑门,“是呀,自己从小在农村种过菜,现在城里对品质好的蔬菜需求量很大,种菜是个法子!”可现在光靠传统种菜没有优势啊,自己还不懂种植技术,怎么办?王德有看出了大娘的忧虑,“技术上可以放心,我们会请农技专家来讲课,还到田地里现场讲。只要你有信心、肯动脑、肯吃苦。”“还有销路我和村里都会想办法的。”
过了几天,大娘找到王德有,说“行”。说干就干,她从亲戚朋友那借了三万元钱,王德有也通过助农政策帮她筹措了些货款,作为“启动资金”。把自家的两亩地作为“试验田”,请人犁田,买来材料搭起大棚,买来种子、幼苗、肥料便忙活起来。丈夫身体也慢慢恢复,日常也帮衬打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年,凭着驻村工作队和农技人员的帮助和她自己的辛劳,土地里像长出黄金一般,她种植山药、黄瓜、草莓等作物,两亩地便收获了3万多元。偿到甜头后,林大娘干劲更足了。2022年,王德有鼓励她承包了村里20多亩马家柚果园,把大棚种植扩展到10亩地,种的蔬菜品种更丰富了。王德有平常也从县城带来一些农技书籍,帮助她订购《致富快报》,村里几次派她和其他种植户一起外出学技术,参加农产品展览会等。大棚种植与传统的露天种植不一样,技术含量更高,学习成为林素芳在干完农活的闲暇之余最主要的事。大娘脑瓜儿灵、手脚麻利,王德有隔三差五带她到农技站向技术人员请教,几番磨砺和实践,她很快掌握了种植技术,自家的蔬菜瓜果长势喜人。“现在大棚里有滴灌,不用像以前一样挑水,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依靠技术,蔬菜产量还更高,大家对蔬菜瓜果的需求也高,而且价格更好。有一回广丰烟厂领导来调研乡村振兴工作到我的菜地,还鼓励我们种好菜呢!”苦心人,天不负。2022年,林大娘的果园又获得大丰收,马家柚和蔬菜收入毛利达到了10多万元。
看到林大娘取得成功,驻村工作队不断加油鼓劲,千方百计让她扩大规模。2023年,林素芳步子迈得更大了。王德有发现有机食品卖价好,非常受欢迎,便建议她朝生态蔬菜的路子走一下。有了前面成功的经验和信心,大娘承包的田地又扩大了一倍,便引进生态种植模式、立体种植模式,种植火龙果、小番茄等,建起了沼气池,收集农家肥,整畦、授粉、剪枝、疏花、疏果、施肥,她一应俱会,俨然成了“种菜达人”。村里的百姓常到她这“拜师学艺”,她也倾力相授。“生态牌”一经打出,上半年,她卖出蔬果便达近10万元。
种下一片希望,收获一个梦想,带动一方致富。笔者看到皮肤略显黝黑的林大娘正在菜地里采摘蔬果,脸上绽满幸福的笑容。问及今后有什么打算,她说,“有党的好政策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我像吃了‘定心丸’。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明年打算养几十头猪,利用猪粪发酵提供有机肥,大棚里还打算种起花卉苗木。”“这是我们时代的发展趋势,生活越来越好了,人们不但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还要买些花装饰家居。”“还有,我学会了新媒体运营,明年也要打个自己的品牌,试一下做视频直播,把我们村里的农产品推广到外面去!”
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到“种菜达人”,林大娘实现了华丽转身,致富路越走越宽了。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