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初秋时节,晨曦将睡梦中朦胧的山村唤醒。贵州安顺各地陆续开展烟叶采烤作业,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平坝区白云镇肖家村的烟地里、烤房旁,勤劳的人们正在忙着采收、编烟、烘烤。
王海艳正在认真进行早期田间管理工作。(宦剑屏 摄)
33岁的王海艳和丈夫开着一辆皮卡车来回往返,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王海艳出生于1990年。初见时,她扎着马尾,身材瘦削,看上去精神干练。出生在贵州大山的她曾跟许多当地年轻人一样,成年后辗转于广州、福建等地打工。随着父母年纪渐长、孩子面临上学,王海艳与丈夫产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
肖家村这个普通的山区乡村,在周边却是一个让人向往的村落,皆因村子里种植烤烟的农户比较多,相对收入水平较高,村子的环境也相对优美。
2018年,看着种烟的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王海艳夫妻俩便向当地烟叶站了解种烟的政策,随后辞去了工作,回到家乡成了一名烟农。
俗话说得好,隔行如隔山。但这难不倒勤劳的王海艳。没经验、没技术,王海艳就诚恳地向身边的烟农、烟技员学习。别人开工,她就跟着去烟田主动帮忙干活,一个环节也不偷懒,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有培训会、技术员入村指导,她都主动参加,积极请教。
王海艳正在教务工人员操作编烟流程。(杨青 摄)
对王海艳这样的年轻烟农,安顺市平坝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格外关照,烟技员三天两头上门指导,电话更是24小时待命,随时为王海艳提供技术支持。
自从种烟后,王海艳就没了闲,从冬天深耕翻犁开始,到最后分级交售,一项赶着一项,从冬天一直忙第二年到九月。
“我不怕苦也不怕累。”望着刚刚烘烤出的“黄金叶”,王海艳眯着眼睛笑道,“种烟是我们一家人吃饭的碗,得好好端着。”
作为一名“新农人”,王海艳对烟叶种植有自己的理解,她坚信只有科学种烟,只有精细管理才能有好的收益。
为了不断提升烟叶品质,提高烟叶生产技术,这几年,平坝烟草先后示范推广了井窖式移栽、水肥一体化、水溶肥追肥、“十个关键稳温点”烘烤工艺、上部叶“同温同湿闷烤”等技术,王海艳总是第一个响应,并积极参加烟草公司的培训,将新技术吃透、落实。
王海艳看着黄灿灿的烟叶笑容满面。(杨青 摄)
王海艳回想起今年6月,正值烟田追施水溶肥的关键时节,烟农们都背着喷雾器在田间喷施农药。而这时,她们夫妻俩没有忙着组织工人施肥,却在田间捣鼓着一台机器。
原来,白云镇多为山地和坡地。从前,烟叶生产各环节基本依靠人工,既费时又费力。“要想多挣钱,一方面是要把烟种好烤好,另一方面还要把成本控制好。”意识到这一关键问题后,王海艳开始琢磨起了走机械化这条路。于是,她在农业机械网站搜寻,在县城的农机销售店询问,购置了微耕机、施肥机等机械化设备投入烟叶生产,在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还降低了烟叶种植成本,提升了烟叶生产效率。
“机械化作业效率是人工的好几倍,让我们种烟越来越轻松。”王海艳更加坚定了当一名现代烟农的决心。
在烟叶生产过程中,无论是机耕起垄、移栽覆膜,还是田间管理、上炕烘烤,每一处细节,她都十分认真,严格落实标准化生产措施。凭着这股钻研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仅仅一年的时间,王海艳就掌握了烟叶种植的全套技术,逐渐从一个种烟“小白”变成了半个“专家”。
除了自己提高水平,王海艳还乐于助人,将自己近几年总结的经验、技巧,毫无保留地讲给新烟农听、做给新烟农看、带着新烟农干。
8月15日,王海艳正在打捆搬运烘烤好的烟叶。(杨青 摄)
“烟叶生产要精细化作业,耕、种、管、收都有统一标准,我们一定要做到技术落实毫不走样,每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王海艳说道。
“王海艳年轻,脑子灵活,配合度高,愿意接受新技术,在片区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在2022年烟叶生产总结会上,白云收购线负责人龙明高说道。
王海艳虽然学历不高,但她有魄力、能吃苦,始终相信“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她的脸慢慢变黑,但看到烟叶经过烘烤,由绿变黄,看到交售后的收益,她心里美滋滋的。种烟的这五年,她平均每年净利润可达8万余元,成为了村民们都羡慕的“新农人”。2023年她种烟21亩,预计能实现纯收入8万余元。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说起未来的打算,王海艳准备进一步了解无人机值保、新能源烘烤的好处,探索尝试无人机喷洒农药、病虫害绿色技术防控、电能烘烤等,让自己从“会种烟”转变到“慧种烟”,给农村发展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真正从“新农人”走向助力乡村振兴的“兴农人”。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