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控、中控......预填充完毕,开始过料。”说完这句话放下对讲机,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而这一说就是十几年。这个倔人叫张华,中共党员,现任制丝车间叶加料巡检工。
在岗位上他认真负责,敬业爱岗,勤勤恳恳,工作经验丰富,连续多年被党委厂部授予“年度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而一身“倔”脾气更是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与对他的尊重。
“倔”而求真 精准求是
“快来看,华哥的加料精度跟踪曲线又是平滑的,几乎和设定标准完全重合...”
这对于张华来说,已经是工作中的常态。车间领导谈及叶加料工序时说:“有了张华,精度啥的从来都不用操心。”作为车间的关键特殊岗位,加料精度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下道工序,乃至最后一支产出卷烟的感官品质,张华时刻把工艺参数标准牢记于心,相比于之前老线落后的人工加料方式,随着技改的完成,不仅使加料工序更为科学精准,也使张华的工作量较之前增加了一倍。从之前不过50米的工作距离,到如今足足有300米,HT隧道式增温增湿新型设备的增加,数据的繁多,这对已经进不惑之年的张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为了尽快熟悉新设备,张华从图书室借阅了大量书籍,“上班看机,下班看书”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凭着一股倔劲,张华硬是把加料机经常出现的故障以及可能出现问题的部件做到“一口清”。
有一次,蒸汽突然出现了短暂异响,张华及时找出故障的原因,不到2分钟故障就被他解决了,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设备一直转,我就绷着一根弦。哪个部位有异响,我大致能判断出来,人机合一就是我的状态。”
他还摸索出一套自己的保养法则,不仅省时省力,还大大提高了效率,有时设备已经保养的非常到位了,他只要觉得没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就继续忙碌于设备之间。大家都开玩笑地说“华哥有自己的一套流程,人家那是‘华氏标准’。”
张华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已经练就了精准的技术本领,用“他的手眼就是尺”形容也不为过吧。
“倔”而求新 进取探索
叶加料在保养过程中,筒壁粘连现象严重长期困扰着张华,一直没有找出合适的解决办法。
“我就不信,这个问题还就解决不了了...”
一听这话,就知道他的“倔”劲又上来了。到底什么才是导致这个问题的因素呢?这个问题在张华脑海里不知反复被问过多少遍了。
“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睡觉都不踏实...”为此,张华查找了很多专业书籍都不得其解,他索性逐个零件分析工作原理,核对加料过程设备参数,历经一年有余,他不断地观察、不断尝试,通过研究调节蒸汽喷头角度汽水雾化的效果和角度并加以实验,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张华自己仍不满意,他认为还可以有更加有效的方法。于是他和维修师傅进行了多次实验,不断地提高预热时间。由之前的十几分钟调节到20到30分钟,找到了合适的预热时间后,张华利用控制变量,提高汽水雾化喷头蒸汽压力,减少补偿蒸汽开度,再加上推迟关闭热风时间,试验了多次以后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参数,效果十分明显。清洗粘连在筒壁的烟叶由之前的三斗子变成现在的不到半斗子,不仅大大减少了原料的损耗浪费,也提高了加料精度的稳定性。
考虑到四季温度的变化,张华想到在冬天冷水可能洗不掉筒子上的叶子,于是他联系修理工把水管后换成加热管道,利用升温可以加速分子间运动的知识,解决了冬天也能高效洗掉桶壁料液的问题。生产设备和车间技术人员都对张华的创新表示了高度认可,张华谦虚地说,只要人人都敢想,勇于实践,每个人都会和他一样。
“倔”而温暖 长情陪伴
张华只是对待工作上“倔”,可工作干得再出色,他始终觉得愧对家庭,“倔”汉子也有温情,也有对家庭和父母、妻儿的歉意。
张华的父母身体一直不太好,车间生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咬了咬牙,狠心让妻子一个人承担了照顾母亲的重担。为了兼顾家庭又不耽误工作,有时候单位调休一天,他下班急忙开车往家里赶,早上天不亮又要赶回厂里上班,一来回就是三百多公里,就这样两头跑着。每当看着年迈的父母,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铁铮铮的汉子也难以抑制感情红了眼眶。都说母亲的针线,缝出对儿子的牵挂。而张华却用这种特殊方式,把对父母的爱、对妻儿多年的亏欠,一针一线缝进了自己内疚的心里。
“我儿子已经上五年级了,可我没有给他开过一次家长会。老师都不知道他爸爸长啥样。” 张华笑着说完,转过头的一瞬间,泪水已经打湿了眼眶。
张华经常说:“咱的家庭、咱的同事真的带给我很大的影响,妻子的默默奉献、同事的任劳任怨,他们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事,却依然干得特别出彩,咱就是要跟着这样的脚步一直往下走!”
作用都是相互的,这是不变的真理。张华敬业、坚持的态度,不单是生长、工作环境影响着他,他其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工作”“奉献”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
张华用自己不肯服输的“倔”劲,一直践行着自己共产党员的初心,把全部心血和汗水都投入了自己的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不平凡的业绩。他的人生是成功的!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