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吉刚(右)同瓦沧村村党支部书记在查看食用菌大棚的第一批成品菌。夏佩摄
“山清水秀沥青路,小院洋楼比比高,阡陌田园新风貌,今日春风胜往朝。”今天的湖北省竹溪县桃源乡瓦沧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名副其实的新农村。这一切变化还得从瓦沧村驻村第一书记向吉刚说起。
2015年,全国开始脱贫攻坚,要选派有责任、有担当、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去开展扶贫工作。时任丰溪烟站站长的向吉刚主动报名,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第一书记”的重担。没想到这一去,他便与桃源乡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2015年8月到达瓦沧村后,由于是第一次接触精准扶贫,向吉刚决定从熟悉村级情况开始。通过对瓦沧村358户1037人两个多月的走访,摸排当地贫困户的生活、生产基本情况,在工作队走访之后,向吉刚决定和村委会一起狠抓精准识别,实现贫困户重点突破,争取各方面资金投入,建立常态化走访机制,用村集体产业发展,助力贫困户不断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为了拉动内需,促进瓦沧村经济发展,充分让利于民,向吉刚及其工作队经过多方面走访和民意调研,决定在瓦沧村建设食用菌加工车间和养菌大棚。经过多方筹集资金,一共为瓦沧村筹款200余万元,建设起了2000平方米的食用菌加工厂和800平方米的养菌棚架,年产值达到120万元,每年为瓦沧村富启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固定增收20万元,拉动本村100余人就业。为了充分带动产业的辐射作用,利用好食用菌加工场,联合桃源乡的中坝村、古峰村,为其提供食用菌棒生产加工,充分实现了“以产业促就业,以产业促发展”的初衷。
“记得向书记刚刚来到瓦沧村的时候,村委会还是破旧的小瓦房,办公条件十分简陋,现如今的瓦沧村村委会,应该是瓦沧村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村党支部书记乐呵呵地说。2017年,向吉刚为瓦沧村争取到了170多万的项目建设资金,对村委会进行重建,先后建起了党员活动中心和8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明亮大气的办公环境,让大家伙儿有了正儿八经的办公地点,更是圆了瓦沧村几代村党支部书记建楼的心愿。
在瓦沧村,没有一个人不认识向吉刚,当地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向”。向吉刚最自豪的就是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安置房问题。2016年,瓦沧村很多村民都是住在附近的山上,交通不便,遇到下雨下雪更是无法出行。有时候遇到山体滑坡,村民的生命安全都受到严重威胁。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建设易地搬迁住房就成为了向吉刚心里最大的疙瘩。从2017年开始,向吉刚书记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并充分争取国烟扶贫易地搬迁项目的资金支持,为瓦沧村建设起了9375平方米的安置房,解决了137户、375余人的住房问题。家家户户都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沿途街道房子接踵并立,再加上新修的公路,瓦沧村村党支部书记笑着说:“如今的瓦沧村就是妥妥的‘村级乡’。”
向吉刚在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时,最舍不得他走的就是退伍残疾老兵甘承银。在退伍回家后,身残志坚的甘承银有着革命军人的大无畏精神,自主创业,开办了木质产品加工厂。可惜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又不懂网络,产品销路不畅。在工厂即将倒闭的时候,摸排走访的向吉刚了解到情况后,联合村集体,寻求竹溪烟叶分公司、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支持,鼓励企业公职单位的员工购买甘承银的产品。同时,让甘承银学习网络销售,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每年固定增收四五万元。甘承银总是说:“没有向书记,没有驻村工作队,我这个小加工厂可能早就倒闭了,真的是打心眼里感谢他们。”甘承银境遇的改变,是向吉刚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真实写照。现如今,甘承银成为桃源乡有名的脱贫户,成为“身残志不残、脱贫靠自身”的经典代言人。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的是帮扶村,不变的是为乡村事业发展的一颗赤子之心。“虽然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但还是希望用好最后几年的驻村时间,把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工作做好、做实,也算是为自己的驻村生涯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吧!”甘承银笑着说。
六年扶贫,真情帮困,十年驻村,无怨无悔,向吉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湖北桃源乡乡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更为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农村振兴的发展添上了不可或缺的一笔,这样的人值得尊敬,这样的榜样值得学习!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