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4岁的吴水鸿是福建省漳平市双洋镇徐溪村人。自1993年种植烤烟以来,吴水鸿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种烟经”。他不仅是双洋镇烤烟种植的领头人,更是漳平市烟农中远近闻名的种烟能人,热心人。
28年的种植经历让吴水鸿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但凡有农户想种烟,只要向他取经,他都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心得。2018—2020年,作为种采烤分一体化核心示范单元烘烤师的吴水鸿,在管好自家烟的同时,组织并引领单元内的示范户统一种植、田管、采收和烘烤,单元内烟农种植效益得到提升。
以史为鉴明得失
早期,吴水鸿种烟并非一帆风顺,也吃过自以为是的亏。
2011年,吴水鸿所在的徐溪村在烟草公司的扶持下,新建了10座密集式烤房,一下子解决了他的烘烤难题。第一年使用,烟技员第一时间就把烘烤手册发到他手中,而且再三强调温湿度操作关键点,他却有些不以为意,心想“我都烤了近二十年烟了,无非就是烤黄、烤干,和什么烤房有什么关系,不一样烧火、排湿”。
第一烤开烤,到了排湿的时候,吴水鸿把供热室上方的一对窗打开了。烟技员过来看到后,大惊失色:“水鸿,你把补风窗开这么大干吗?!”此时,烤房内已经有一半烟叶烤坏:严重挂灰!
这时,吴水鸿才知道,供热室上方的是补风窗,装烟室上方的才是排湿窗。可是,损失已经不可挽回。
吃一堑长一智,吴水鸿汲取了教训,遇到不明白的,就打电话问烟技员。晚上有空了他就到其他烟农家聊天,学习别人好的经验。
种烟不能生搬硬套
在吴水鸿看来,种烟没有什么诀窍,但是不能一成不变,什么时间该做什么,要根据情况调整。
2016年4月18日、19日,双洋镇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在吴水鸿种植的63亩烟田中,24.3亩即将收获的烟叶被冲、被淹。即便如此,他仍然交售了7910公斤烟叶,总收入近30万元。
用吴水鸿的话来说:“那年雨水多,前期起垄难、土壤板结,烟长得慢,中期肥料流失,后期烟株生长营养不足,早衰、脱肥、假熟,什么都来了!”
早年间吴水鸿一次性将烟畦整理到位,栽后重点抓好小培土。而2016年,因为土壤湿度大,起垄整畦质量难以达到以往的水准。为此,他调整栽后操作重点,提早进行清沟大培土,保证高畦栽培,为烟株根系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此外,他还“看天、看烟”多次补施肥料。“按照那年的天气,下的基肥、大培土追肥肯定不够,我在3、4、5月都补了肥,和人一样,‘少吃多餐’,增加吸收!”吴水鸿说道。
说到成功的经验,吴水鸿总结说:“天气很关键,种烟可是靠天吃饭的。公司的‘烟农之家’微信公众号我时时关注着,里面的天气信息很及时、很全面。实际上,这些年种烟收入总体不错,我自己总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种烟管理不能生搬硬套,要看天气安排干活!”
自己的专业服务队
“很会管工,工效很高。”这是双洋镇其他规模种植户对吴水鸿用工的一致评价。
吴水鸿说:“大户种植,要敢花钱,舍得花钱,把工人的伙食安排好点,别舍不得点心,早点出工、早点收工,他们肯定都会卖力干活的!”
“我请的工人,都是这几年做熟的。一般就两拨人,移栽、培土、施肥一拨人,基本上是本村的。采烤的是另一拨人,是邻村的。”
吴水鸿请来的女工多,但是采烤的时候有两个男工作为组长,负责指导、搬运、运输烟叶,还有装烤。吴水鸿说:“这两个组长,我年底的时候一般会包个‘红包’,他们会帮我管好工人、把好技术关。”
采收烟叶,最难把握的就是采收的一致性。“采第一烤的时候,我会去田里示范一下,把可以采的、有价值的几种烟叶和他们说清楚,其他的就由组长把关。采前我会定好采几烤的量,也会大致说一下每株采几片。有时候采青了,编烟的时候说一下,他们就都懂得。”吴水鸿强调道,“别小看了细枝末节,这可都是钱!”
他举了个烤房装烟的例子:通常烟农中上部叶编竿时,每束都编2片叶、每竿120片、每烤装280竿左右。大户种植,因为都是雇人干活,不可能自己事事把关,只能粗放点,规定一竿几束、一束几片,一烤最少装320竿,这样,四烤烟的量就相当于别人的五烤烟!如此一来,燃料、电耗、人工各方面成本都省了,一个烤季下来,省的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聊到这儿,周围的人笑着对吴水鸿说:“你可真精明,自己都有专业服务队了,怪不得你种烟比别人挣钱!”
“你看,这是他刚买的车,手续办好要18万呢,他的日子过得可比我们滋润!”双洋站站长指着吴水鸿停放在路旁的白色轿车说。
“这几年面积扩大了,还有烟草站一直关照着,挣了点儿。”谦虚的吴水鸿搓着手,眼睛眯成了条缝。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