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别号“雪城”,地处东北边陲,素有“塞北江南”之称。它的美,源于它最为纯净的雪之美。
于金波,共产党员,1974年出生于牡丹江一个农村家庭,黑龙江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牡丹江卷烟厂(原海林、穆棱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指挥部原安保组组长,2020年9月因病去世,被授予“烟草行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他的美,源于他最为纯粹的内心。
他,是牡丹江卷烟厂的“铁人”——
鞠躬尽瘁,至死不渝
“书记,跟你说个事呗!”于金波歪着身子靠在门框上说。
“啥事啊?”
“哎呀,太累了,找时间请我吃顿饭呗!”
回忆起2020年7月23日见于金波最后一面时的情景,牡丹江卷烟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主持工作),技改指挥部总指挥王全宏几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借口去了卫生间一趟,回来继续说:“我跟他约好了周日一起吃个饭,谁知那天我临时赶到哈尔滨开会,回来时他已经住院了,没想到那竟然是与他生前的最后一面。一顿饭欠一辈子,我欠他的,永远还不上。”王全宏哽噎地重复着。
让王全宏内疚的不是欠他一顿饭,而是在知道于金波多年前做过肿瘤手术的情况下,还让他进入技改指挥部从事那么紧张忙碌的工作:“光知道他做过手术,但这么多年一直感觉他跟没事人一样,状态好得很,怎么就倒下了呢……”
“金波,啥情况啊,咋就住院了?”
“没事,书记,可能是最近事情有点赶,不知道咋回事突然走不动道了,来医院看看,回去后再请我吃饭啊。”
……
“书记,我能下地了,再过一周就能上班了。”
“别整那没用的,上班不急,好好养病,养好身体再说。”
“那不行!你不知道,现场那些事都得我去整,马上还有两个安评,别人做我不放心……”
其实,自打进了医院,于金波就陆续开始了放疗、化疗,他坚信这次能像以往一样挺过去。
“我能走了,书记,能扶着墙走了。”
“我能散步了。”
“我今天走了2000步,这次回去后一定要上班,不能再休息了,再休息我就受不了了。”
回忆起于金波最后这段时光里两人打电话时的对话,王全宏终究还是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关于于金波最后的这一个多月,他的爱人杨珺说:“7月28日早上起床时他就感觉有点起不来了,硬挺着上了趟卫生间,回来躺床上也没吱声,也没说难受,就给单位打电话请了个假。我还说:‘你今天终于知道休息一天了啊!’等到中午上卫生间时,我看他走道直晃,感觉已经迈不开腿了,赶紧带他去医院。到了牡丹江医院,人家已经不接收了,让马上转大医院,我赶紧带着他去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他从病发到离开只有44天。这44天里,他每天都在给组员颜飞安排工作,在病床上也始终没停下工作。9月9日晚上他疼得实在受不了,我在卫生间洗衣服,他背着我给医生打电话,大概医生说了什么,我听到他在哭,听到我回屋的声音后他就不吱声了。9月11日上午他给王刚打电话说环评、安评招标的事,那天他还能吃饭,但总想睡觉,也就那天才把手机放下。等到11日下午王刚给他回电话时,我问他谁打的电话,他说不知道是谁。没过多大会儿,人就没了。”杨珺说着,泪流满面。
王刚是技改指挥部动力组组长,与于金波工作交集较多。
“5月底,他状态已经挺不好了,在工地的简易房里,腰疼背疼让他坐也坐不住,就侧身使劲顶着墙缓解疼痛。都那样了,他还坚持录入各种表格、整理各种材料。”王刚说,“那时候确实没时间去看病,因为疫情防控原因去医院也不方便,他总说再坚持坚持,等以后再去好好检查检查。”
“去年2月下旬复工后那段时间比较忙,从他家到新厂这边三四十公里,再加上疫情防控需要,他一般晚上不回家,就在那60公分宽的小折叠床上睡。当时的牡丹江晚上零下20多摄氏度,简易房里没有暖气,就靠‘小太阳’取暖,早上看他的脸有点浮肿,再加上吃饭没保障,除了中午有份盒饭外,早晚基本就是方便面解决。”令技改指挥部综合组组长王爽印象深刻的,还有于金波经常用后背顶着门框的场景,“那个时候他就经常后背疼了,所以上哪个屋都用后背顶着门框说话。很少有人清楚他的病情,都以为是干活累的,现在想来,那时候应该就是他的旧疾犯了。”
“他一米九多的大个子,睡那小床上脚都得伸外面,一躺下去还塌腰,再加上天天吃方便面吃得胃都反酸水了,身体能好得了吗?”颜飞是于金波这个组长唯一的组员,天天跟他在一块儿,了解得更清楚,“有时候他就挺直后背喊:‘大飞,过来给我整整,太疼了!’我边给他按捏边说:‘哥,咱就赶紧上医院看看去吧!’但那时候去医院太不方便,感觉就是累得颈椎腰椎疼,所以没事就倚着门框顶着后背缓解。”
但那么多的疼痛,杨珺却从来没有听于金波说过:“他在单位疼得再厉害,回到家里也没说过,都是后来他的同事们说我才知道。”
“因为他个儿高,我们家的床都是改过的,在医院都是把床头卸下来,要不伸不开腿。”
“平时在家里他最讨厌吃方便面了,有时候就骗我说中午晚上都有盒饭,其实发给我的照片都是中午拍的别人的饭。”
“到后来其实置换的人工血管已经有些堵塞了,因为供血不畅,久坐久站都会让他的脸显得又紫又肿。”
……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总有人在平凡中成就不凡。
善良朴实的于金波,为了一个简单而又崇高的使命,在严寒酷暑中穷尽自己的青春年华;也正是这样一种为厂奉献的情怀,让他不惧风霜雨雪,不计个人得失,克服重重困难,用钢铁般的意志和担当守护着牡丹江卷烟厂的安全。
他,是牡丹江卷烟厂的好人——
一心为厂,无私奉献
1993年,中专毕业的于金波来到海林卷烟厂安保科工作。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之余,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学习。后来他参加成人高考考上了牡丹江师范学院,并于2003年取得初级经济师职称。
这种“没事就看书”的习惯,也让于金波逐渐成为企业安全战线的一名排头兵。他熟练掌握各项安全规范和管理制度,先后参与并完成了企业安全标准化的编制和宣贯工作。2012年,他在一年内通过了注册安全师考试的4门课程,成为厂里第一个注册安全工程师。
做人要有感恩之心,做事要有责任之心。这是于金波为人处世的原则。
因为专业能力过硬,2016年8月,他被抽调到易地技改项目指挥部,担任安保组组长兼技改党支部海林党小组组长。
“项目指挥部共9个组长,就他一个普通干事,其他组长不是科长就是副科长,他是唯一不带‘长’的组长。”王全宏说,“技改项目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张白纸绘蓝图’,摸着石头干,这其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看重的就是他的专业能力。”
“专业”,是所有受访对象对他的一致评价。
“指挥部开会论证设计方案,考虑是否符合安全规范,老于是各种指数、规范,各种法律法规条款张口就来,根本不用去查,包括后期的职业健康、环保、消防等方面的评价审核工作,都是他一个人完成,业务能力非常强。”王爽说。
施工过程中,他以高处作业、动火作业、吊装作业、临时用电等管理为重点,加强风险研判管控,通过实行“日巡查、周检查、月考核”,积极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
“从事安全工作20多年,什么事也糊弄不了他,有他在我们就放心。”王刚说,“一进现场,他就能敏锐地发现安全隐患。包括规划设计这块,比如粉尘环境的隔爆、防火分区、危化品储存等,我们对图纸拿不准时就找他。”
“让他一个‘大头兵’当组长,我们都没想到。”杨珺回忆说,“他特别兴奋,兴奋的不是当上组长,而是感觉可以发挥特长,为厂里技改工作出把力。所以,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到了这上面,经常吃着饭忽然想起哪个地方有隐患,放下筷子就走。”
但开始的时候杨珺并不同意于金波当这个组长。
原来,于金波早就是到“鬼门关”走过一遭的人了。在一次体检中,他被查出纵膈肿瘤,胸腺瘤B2/B3型,于2008年、2015年在北京安贞医院做了两次胸腺切除手术,并将累及的上腔静脉血管、主动脉血管置换为人工血管。
“那时候医生说像他这种情况有的就能活3年。”杨珺说,因为他平时整体状态都很好,对他的病情,单位许多人都不清楚,“虽然开始我不同意,但慢慢我发现,能干技改项目他是真的开心,觉得很有成就感。”
“他给人什么感觉呢,就是‘责任在我这儿,我苦点累点但不能出问题’。指挥部开始就在一个集装箱里办公,门重得都推不开,后来搬到施工方给留的这半拉简易铁皮房里。”技改综合组组员张艳霞指着厂区东侧空旷处的简易房说,“你看,一点遮挡都没有,没有暖气,没有空调,冬天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夏天跟蒸笼似的能有近40摄氏度,不了解情况的想象不出他有多辛苦,真不是一般人能坚持的。”
“这3年里,于组长他们几个在里面待的时间最长。每次路过门口,他不是在学习就是在整材料,每天多早去他都在。吃完饭大家都休息一下,他从来都是拿着安全帽就奔去现场。”财务组组长马红梅言语间满是敬佩,“他就是‘一根筋’,工作太拼了!早上一走近指挥部就一股泡面味,那肯定是老于昨晚又熬夜干活了。”
按照技改进度,原定2020年春节后设备就陆续进场调试,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节奏,怎么办?
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但不能影响技改进度,必须一手抓防疫一手抓技改,如期高质量完成技改项目。
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是于金波等人从农历年初就开始的各方面联系协调:一方面与政府防疫部门衔接、协调,政策随时在变,每人每天都要填写十来张表格并做好存档;一方面协调两家宾馆作为外来施工、调试人员的集中隔离点,由技改指挥部全面负责隔离服务、防疫管理。同时,要主动联系设备厂家,掌握车辆、调试人员数量及详细行程,并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协调总包、分包单位随时调整施工计划。此外,还有指挥部几十号人的防疫物资、交通通勤等管理工作。
在多方努力下,2月17日总算复工了。2月28日,首批工艺设备6车共计8套储丝柜运抵工地。2月29日,100多名技术工人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开始进场安装调试。
据王全宏介绍,到4月中旬时,设备基本到齐了,218车设备、600余名施工人员,“但凡涉及人员进出,都归老于负责。每个人13张表,每个组对口的每一名工人从老家启程那天就开始记录,从哪儿来、去过哪儿、坐什么车、什么时间,他都需要登记在册。今天多少人进场、明天来多少人,他都是张口就来,所有数据都在他脑子里”。
“复工后连续一个月时间,于哥基本没回过家,晚上就睡在自己买的简易行军床上,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来,带着我排查隐患、上报材料、检查核酸检测报告、现场区域消杀等,一天要给所有进场人员测两次体温,我俩恨不得当五六个人使。”谈及当时的情景,颜飞一阵唏嘘,“于哥胸口两个‘大拉锁’(两次手术留下的疤痕),让人看了就心疼。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自从参与技改后,除了孩子高考就没休息过,天天来得早走得晚。”
5月28日,因为疫情,牡丹江市防疫部门在技改指挥部临时设立免费核酸检测点,对包括技改现场全体工人在内的牡丹江数家单位的2000余人进行核酸检测。
时间紧、任务重、现场人员管理难度大,这个时候,于金波主动站出来维持现场秩序,没有扩音器就靠喊,大个头的他站在人群中特别显眼。10个小时后,核酸检测工作顺利完成,于金波的嗓子已经沙哑得说不出话来,脸也有点发紫,但他还是坚持留到最后清理完现场才离开,当时已经晚上11点多了。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于金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
他,是牡丹江卷烟厂的每个人——
涅槃如凤,精神永驻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于金波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纯粹来自他对工作的那份热爱与执著。
“如果当初不让他到技改项目指挥部来就好了。”
类似的话,王全宏说过,原黑龙江烟草工业公司副总经理,海林卷烟厂厂长、党委书记,技改指挥部总指挥宋延彬说过,很多人说过,甚至记者也想过。
但于金波不那么想。
“‘在项目指挥部这几年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这是他在医院时对我说的,虽然累、虽然苦,但他干得舒畅、快乐,觉得开心、值得。”杨珺说,“他觉得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又能学到很多新东西。”
颜飞说,于金波但凡有点时间就学习,“他到技改项目现场后,发现消防很重要,便从2019年开始备考消防工程师,就差最后一科没过了。最后化疗期间我去看他,还看到他正在阅读刚从网上买的相关书籍。”
“在家卧床时已经肌无力了,还在看书。”党建科员工尹淏打心眼儿里佩服于金波,“他对我们年轻人触动很大。”
于金波的这种纯粹,感染着厂里的每一个人。
“‘安全无小事’,这句话在我们心里已经扎下根了。”张艳霞说。
这么多年,让于金波坚持下来的理由,不是个人的职务升迁,而是堵住一个个安全风险点,确保企业安全稳定生产。
一切,在于金波看来,都是值得的。
“安全意识是植入他骨子里的,是融入他一言一行的。他任劳任怨,把一个人当成一个队伍,有他在,我们心里就踏实。”王刚说,“如今,他走了,我们每个人都要绷紧他留下的‘安全弦’,让他放心。”
一个人,就是一种精神、一股力量、一座丰碑。
“于金波同志的精神力量将永远激励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我们要弘扬他的精神品质,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黑龙江烟草工业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马保军凝重地说。
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在他的带动下行动起来,企业也把建设技术型人才队伍放到了重要位置。
宋元昊是土建部门的,已经考取了二级建造师。“于哥很喜欢跟我们年轻人聊天,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在他的带动下,我正在准备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
安保部门更是如此。“安保部门有的小伙子学历不高,这些年来,很多人都在老于的带动下参加职业考试、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等。”杨珺说。
如今,崭新的牡丹江卷烟厂终于告别了上世纪90年代的陈旧落后,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智能化、信息化的现代化工厂。梦想实现了,于金波无憾而去,却把斯人逝去的遗憾留给了大家。
巍巍牡丹峰,铭记着金波组长的执著坚守;滔滔牡丹江,回响着雪城赤子的壮丽凯歌。
斯人如虹,在时,是光是炬,去时,精神永驻。于金波的故事和他的精神,就像奔腾不息的牡丹江一样,鼓舞着每一个奋斗者,激励着每一位烟草人,奋进不止,永不停歇。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