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生产 > 正文

水旱轮作 烟稻和谐共生促发展

2024年08月16日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作者:朱文娟、谢小丹、王丽卿
A+ A

近年来,福建烟区从服务国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大局出发,积极探索推广烟稻水旱轮作模式,以改革思维和创新办法破解发展难题,蹚出了一条“以烟促稻、以烟稳粮”的产业融合发展道路,初步构建起了种粮保安全、种烟稳收益、多元促增收的发展机制。

实现烟稻“产量双稳、质量双优”

“福建烟区不断总结、发展规模化烟稻轮作技术,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助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闯出了一条新路。”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肯定道。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福建烟区烟稻水旱轮作模式的优势正不断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能高效利用温光资源,稳促粮食种植面积。对种双季水稻温光资源不足、种一季水稻温光资源有余的单季稻区来说,冬种一季烟叶,不仅可以提升效益,还能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质量和产量。

二是能破解连作障碍,改良土壤防治病虫。烟稻水旱轮作既能有效改善土壤通透性、改良土壤结构,又利于防治烟叶青枯病、黑颈病及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水象甲虫害等。烟后种植水稻,不仅可减少施药量,还能充分利用前季种植烟叶所施的肥料,每亩可节约肥料成本100多元。

三是能科学避开寒害,确保安全增收。烟后稻比常年晚稻早一个月插秧,不仅可避开影响晚稻抽穗的秋寒,还可选择生育期较长又高产的水稻品种,提高烟后稻产量和质量。

据统计,从2020年至2023年,福建烟区的多项指标均有明显提升。产量上,烟后稻面积从62万亩增至93万亩,产量从27万吨增至41万吨,2023年全省烟后稻种植面积占烟叶种植面积的98.1%。质量上,全省烟叶上等烟比例稳定在76%以上,同时,烟后稻产量高、米质优、耐储藏。综合效益上,“烟叶+优质稻”亩均产值达6500元,“烟叶+水稻制种”亩均产值达8500元,烟农户均烟稻综合收入提高至18.7万元。

实践证明,烟稻水旱轮作的耕作模式是生态农业科学发展的体现,它极大限度构建了烟稻和谐共生关系,实现了烟稻产业“产量双稳、质量双优”。

助推水稻制种产业发展

“福建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但单一水稻制种的风险性在一定程度影响了面积的扩大。”谢华安说。种烟和水稻制种融合,可避免制种受“落地谷”影响,减少田间去杂工作量,提升种子纯度,实现产值互补。据悉,2023年,福建烟后稻制种面积达32.4万亩,杂交水稻种子产量占比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

20240813090537_oox4t16fwk.jpg

图为水稻制种赶粉现场。福建建宁农业局供图

“福建模式”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为推动烟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福建烟区集成科学种植管理办法,共享设施资源,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烟稻轮作“福建模式”。

比如,针对烟稻生育期冲突问题,在科研院校的合作指导下,不同烤烟品种搭配不同生育期的水稻品种,实现无缝对接,解决了茬口衔接难题。

为解决种业企业之间无序竞争、基地隔离难等问题,通过建立分品系、分区域、分企业统一规划烟后制种机制,有效防范了窜粉风险,提高了种子纯度,保障了农户收益。

聚焦绿色防控,通过绿色技术渗透、绿色模式融入等途径,推动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和废弃物资源化,并全面推广地膜回收利用。对于开展烟稻全程病虫害联防联控,烟草部门会同农业部门出台了相关技术意见和监管措施,建立了农药化肥“负面清单”,引导农民科学耕作。

烟水工程助农 产业融合发展

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近年来,在福建烟区已建成2万余公里机耕路、水渠,以及40座水源工程,形成了“路相通、渠相连、涝能防、旱能调”的生产设施系统,受益农田面积达379万亩。这些优质工程有效服务于大农业生产,当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均有了显著提升。

图为烟草援建的明溪黄沙坑水库。

在设施共享共用方面,福建烟区全面升级了烤房功能,使其适用于烘烤烟叶和烘干稻谷、地瓜、花生等农产品,实现了产业深度融合。据统计,2023年,福建烟区采用密集烤房干燥水稻种子的量占全省制种量的80%以上,每公斤可节约人工晾晒成本0.26元;烤房干燥的种子发芽率平均达87.8%,比自然晾晒高3.7个百分点。

先进的耕作制度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有力抓手,福建烟区通过不断构建新型耕作制度,持续助推着烟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