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雨过天晴,邓兴涛正在地里给打顶后的烟株滴施抑芽剂,为的是避免继续生长的烟芽与其他烟叶争抢养分。邓兴涛家住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莲峰镇米田村,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烟能人,年纪轻轻就成了镇上实干创新型烟农的榜样。
不过,几年前的邓兴涛对种烤烟可是一窍不通。他的故事还得从16年前说起。那年,17岁的邓兴涛跟随熟人一同去新疆种树苗,一干就是12年。2019年,他带着对家乡的思念回到了米田村。返乡后,邓兴涛一直想找点事做,却始终没有头绪,直到永善县烟草公司的联点帮扶人员崔玉刚向他提出种植烤烟的设想。
邓兴涛一听要种植烤烟,立马就打了退堂鼓。“说实话,一开始回来确实不适应。新疆平原多,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但我们这里山高坡陡的,地块分散,种植成本高,费时费力不说,一年下来能不能赚到钱,谁都不敢打包票。”邓兴涛担忧地说。
邓兴涛的顾虑,也是整个昭通乃至云南大多数烟农面临的难题。云南属于山地高原地形,山地面积占比84%,而昭通更为典型,其山区面积占比高达96.4%。
崔玉刚看出了邓兴涛内心的纠结,便耐心地鼓励他:“先试试看吧,你还年轻,不会可以慢慢学,而且烟站上那么多的师傅都可以帮助你,我们也会经常组织烤烟种植相关的技术培训,在种植过程中还有很多政策补贴,你好好考虑考虑。”
那天过后,邓兴涛一直在琢磨种烟这事,心想“要是能找到适合山地种烟的农机,或许还有得干”。凭着在新疆的工作经验和以往对农机知识的了解,邓兴涛决定尝试一把,向山地发起挑战。说干就干,2019年3月,邓兴涛从村子里流转了30亩土地,正式踏上了他的“征服”之路。
犁地是第一关。为了找到适合的机械,他在网上查阅资料,联系厂家,最后定制了一台智能操控无人耕地机,并将机器上的轮子换成了履带,更适合在陡峭的山地上作业。“这台耕地机一天可以犁地十多亩。以前20多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现在一周就能搞定。村里其他烟农看着好用,都来管我借呢。”邓兴涛骄傲地说。
智能无人耕地机在田间作业。
犁地的关过了,接着就是打塘。在永善县烟草公司的推荐下,邓兴涛购买了打塘机。看着打塘机,他总觉得似曾相识,“如果把打塘机上的钻头换成锯片,这不就是在新疆用过的割草机吗?”经过邓兴涛的改造,一个打塘机实现了打塘、割草“一机两用”。
邓兴涛借力农机的想法还有很多,但是在新疆12年的树苗种植经验告诉他,要想把烤烟种好,就必须要实现农机和农艺相结合。于是,邓兴涛开始积极向烟站技术人员请教学习农艺知识,并主动报名参加各类烟农培训,闲暇之余还利用网络平台学习烤烟种植相关知识,只为农机农艺能够更好地融合。
如今,邓兴涛家的烤烟越种越规范,烟株的生长周期缩短了,但长势却很好。与其他烟农种的烤烟相比,邓兴涛家的烤烟有着更强的抗逆性和抗病性。“上次冰雹受灾后,核查灾情的人都说怎么我家烟长那么好,烟株比别人粗壮,就连被打落地里的残渣也比别人家的更大。”邓兴涛说。
邓兴涛正在给打顶后的烟株滴施抑芽剂。李海燕 摄
几年的实践,邓兴涛在“征服”山地的路上越走越顺。以前,邓兴涛只敢种30亩,现在他有信心挑战60亩。而且,已经有不少烟农在他的带动下购买了新机械,打算和邓兴涛一起“征服”山地。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