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又到一年采收时,喜看烟区万重浪。
5月初,福建烟区成千上万亩绿色烟田里,烟叶迎风招展,等待烟农依序采收;田间机耕路宽阔平坦,三轮车、摩托车、小型拖拉机穿梭其间,劳作的烟农喜笑颜开;新式生物质燃料烤房前,季节工编烟、去杂、上烤……一曲采收交响乐飘荡在希望的田野上。
近年来,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创新生产组织模式,大力培养职业烟农,深入推行烟叶“种采烤分”一体化,强化“优”的要素支撑,巩固“稳”的产业基础,提升“进”的发展局面,在提高烟叶供给效能、促进烟农增收、服务乡村振兴等工作中,成效逐步显现。
邵武市肖家坊镇产业综合体内有40座新式烤房已投入使用。本报记者 刘娜摄
“种采烤分”一体化模式的推广让烟农种烟更轻松。杨来林摄
万禾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万海明在烘烤环节使用生物质燃料,大大提高了烘烤质效。张瑜摄
福建烟区。福建省局(公司)供图
根据烟技员的指导,烟农进行打顶作业。钱建平摄
联合种烟新成效
记者:刘娜 特约通讯员:江益维
去年以来,福建烟区牢牢把握烟叶生产由“控规模”转向“稳产业”的新形势、新机遇,立足适度规模经营的生产基础,围绕工、商、农三方发展需求,加快推广烟叶“种采烤分”一体化模式,着力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和小农户发展能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着力解决“在哪种烟、谁来种烟、怎么种烟”等行业关切的课题。去年以来,这一模式在龙岩、三明、南平各烟区全面推广,成效显著。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才能让产业更好、农户更富。”南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总经理张清明介绍说,基于这样的认识,围绕“组建好一个单元、运用好统分结合、发挥好政策保障”,他们加快推广烟叶“种采烤分”一体化模式,减轻广大烟农劳动强度。
怎样组建好一个单元?南平市局(公司)坚持烟农自愿联合原则,引入“网格化管理、单元化生产”理念,综合田块、劳力、农机、烤房等要素资源,按照5~10户烟农、100~300亩种植面积的标准,分批、分阶段引导烟农组建好生产单元。
针对如何运用好统分结合的问题,南平市局(公司)按照“烟农接受什么联合方式就推行什么联合方式”的思路,以“专业化服务+组内互助”相结合的方式,能统则统、能分则分,循序渐进,推进烟农邻里互助向有序化、稳定化、标准化联合互助转变。
与此同时,南平市局(公司)还出台资源倾斜和扶持补贴两项激励政策,给予烤房技改(含新建)指标、农机购买指标、培训学习等方面的政策倾斜。
目前,仅南平烟区就有生产单元923个。参与烟农6028户,占比86%。一个生产单元内有种烟大户,也有种烟小户,烟农有擅长机耕的、擅长烘烤的、擅长植保的,这些烟农在联合体内会承担更多任务,发挥重要作用。选出有经验的烟农,形成小户帮大户、大户带小户的运作模式,有利于稳定烟农队伍,为推动小户经营与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蹚出了一条新路。
同样,龙岩烟区通过网格化管理持续优化作业流程。龙岩市局(公司)将200亩左右的种植面积划分为一个网格,设置1名烘烤师,配套10座烤房,组织若干烟农自愿组成一个单元。通过单元连片作业,专业化机耕成本每亩减少50元;通过专业化烘烤,减少烘烤操作人员70%;通过“种采烤分”一体化每亩累计减少用工2.86个,较好地解决了大户请工难、小户请工浪费的问题。
据了解,三明烟区在前两年“种采烤分”一体化试点的基础上,优化了“烟农单元化组织”模式,并探索“烟技员片区化管理”“烟农单元化组织”相结合的烟叶生产“两化”组织管理模式,形成了“烟技员(挂包片区)+单元组长(生产单元)+烟农”的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架构。今年,三明烟区挂包片区烟技员的人均服务面积达1028亩,851名单元组长被培养为烟技员的助手,有效推进了单元内专业化服务的开展、生产资源的利用及各环节生产技术的落实。
如今,烟叶“种采烤分”一体化模式的作用逐步显现。据统计,今年,随着福建烟区新型种烟主体的加快成长,户均规模达到26亩,其中50亩以上种烟户达3146户,“种采烤分”一体化组织模式推广比例达到80%以上。
“经过摸索实践,福建烟区已经深切感受到组织模式创新带来的显著变化,广大烟农也收获了组织变革带来的红利。同时,烟叶“种采烤分”一体化模式让丘陵山区小规模种植户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烟草农业生产,为解决今后谁来种烟、在哪种烟、职业烟农培育及未来烟区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供了路径。”福建省局(公司)副总经理周志攀表示。
职业烟农新样本
记者:刘娜 通讯员:王丽卿
东南丘陵山区人均耕地少、户均规模小是一个现实问题。在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逐步完善烟叶生产链条基础上,福建烟区许多经营型、服务型、技能型职业烟农脱颖而出,成为村里的致富能人。他们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烟叶产业发展,促进周围群众增收致富。
5月6日,笔者走进南平邵武市吴家塘镇铁罗村万禾家庭农场,在这里寻找新型职业烟农的南平样本。
万禾家庭农场负责人万海明,拥有管理者、烤师、机耕手等多个身份,可谓新型职业烟农的代表,与他一起在农场工作的还有6名长期工和30多名烟农社员。农场中有10座烤房,72台套收割机、旋耕机、覆膜机等农用机械,不仅能轻松耕种农场的180亩烟田,还能为村里近1200亩烟田提供服务。
在合作模式上,万海明他们以土地入股、机械入股的方式,共同推进专业化服务协作模式落地,从烟叶育苗开始到烤后初分,对单元内种植、田管、采收、烘烤、初分等一系列农事活动进行统一谋划,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降本增效。下午3点,工人将编好的最后一杆烟举上烤房架,预示着当天编烟工作结束。“‘种采烤分’一体化关键在于降本增效,这不仅需要算大账,也要算巧账、细账。”万海明介绍说,现在“采编一烤烟”的时间比往年提前了两个多小时,这得益于烟草部门的扶持、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组织模式的改进、农机具的高效使用。
不仅如此,在烟草部门的扶持下,农场里今年新建成5座可拆卸式烤房,5座旧烤房也进行了改造。“现在烤房都用生物质燃料,省工又降本,烤出的烟叶等级也有所提升,这些都能帮我们实现增收。”万海明介绍说,去年他们年收入是50万元,比前年增收5万元,今年新增了70亩的烟叶面积,实现进一步增收是十拿九稳的事。
家庭农场是方向,稳定小农户基本盘是现实需要。当前,作为南平种烟第一村的坊前村,89户烟农种植烟叶2000多亩,第二季水稻制种5000亩,户均收入达15万以上。像万海明、黄声良这样的新型职业烟农,闲时住在城里家中,农忙时回乡种烟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新常态。
在依托现有家庭经营模式的基础上,烟叶“种采烤分”一体化实现了分户种植与专业化组织的有机对接,推进了劳力、设施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了生产技术标准化和烟叶质量均衡化,为丘陵山区烟叶生产组织模式创新探出了一条新路。
产业融合新发展
记者:刘娜 通讯员:杨振纲
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
“烟叶生产稳住了邵武2000户烟农,同时也稳定了5万亩的粮食生产。”邵武市副市长林新长在接受采访时,用数据道出了烟稻产业融合对当地粮食稳定和乡村振兴的意义和作用。他表示,在丘陵山区,小农户仍是主力军,必须要稳定基本种烟农户。而“种采烤分”一体化组织模式因地制宜解决了小农户和大农业的融合问题。
稳定是发展的基石。
为稳定烟农队伍、激励青年返乡,福建各地市政府广泛实施“回归工程”,在巩固老烟农和发展新烟农上双向发力,价格政策靠前发力,为“种采烤分”一体化提供支撑。
为稳定土地资源,促进规模化种植,福建烟区积极落实基本烟田保护机制,让烟田“稳得住”,并通过统一土地流转、烤房流转,持续优化烟田、烤房、机械等生产要素配置。
福建烟区还致力于打造“优质烟+优质稻”“优质烟+优质稻制种”双优基地,发展建设烟叶产业综合体,促进烟叶生产高效能,为“种采烤分”一体化组织模式增添活力。
5月5日,笔者走进肖家坊镇新投建的产业综合体内,40座集约式移动烤房整齐排列,烟农在烤房内忙得热火朝天。据了解,烤房可供七八百亩烟叶烘烤,还可以用来烤3000~4000公斤的稻谷,顶棚的光伏板可用于发电,进一步增加烟农收益。
可以说,综合体集培训、种子交易、烟叶烘烤、烟叶分级、茶叶展示等多个功能于一体,为满足当地烟农多元化需求提供了服务平台,同时成为融入大农业的崭新实践。
一系列保障措施和社会化服务平台的建立,为产业稳定筑牢了基石。
采访中记者听到一个有趣的说法——现在烟农都住在城里,烟技员都在乡下。原来,很多烟农通过种烟稳住了“钱袋子”,在城里买了房,平时就住在城里,农忙时开车回乡劳作。而为了提供优质全程配套服务,协同政府解决土地、资金等难题,加强技术指导,进一步推进“种采烤分”一体化组织模式落地,烟草部门工作人员则常年身处一线,确保服务随时在线。
在稳产业的基础上,福建烟区同时以数字化赋能“种采烤分”一体化,提升管理水平。目前,福建省局(公司)正加快推进数字化种烟进程,发挥“一部手机管好烟”的管理和服务效能,逐步推进生产经营和服务方式由“现场保姆”向“在线保姆”转变——
通过推广应用福建金叶慧农服务平台,实现烟叶种植电子合同签订、土地流转、专业化服务、云烘烤等线上预约申请操作;
逐步建立“智慧烟区管理系统”,将与烟叶全链条相关的生产经营方式、管理体系、服务模式进行数字化改造;
借助智能农情监测站,通过“全球眼”监控探头适时监测、无人机多光谱巡田等方式,对土壤墒情、气象环境、烟株长势情况开展监测,为烟田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良田在野,良方配齐,产业兴旺,青山绿水环绕的美丽乡村是烟农最大的向往。“我们的理念是穿着西装来种烟,用现代化的手段解决烟叶生产用工、效率、效益等问题。”邵武市局(分公司)局长、经理张建忠认为这一愿望不久便可实现。
如今,在一系列烟叶生产举措的推动下,福建烟区正逐步迈向烟叶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