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烟卡”和“卡牌盲盒”在中小学生群体中风靡。有家长吐槽自己“十一”期间带孩子去名山大川旅游,孩子却只盯着地上有没有烟盒、捡来做“烟卡”。而精美的外观、精心设计的抽盲盒玩法,搭配网络直播营销和黄牛炒作,让不少学生沉迷“卡牌盲盒”无法自拔,动辄花费数百元、数千元,甚至出现单张卡牌被炒至20万元的惊人价格。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观察,可以明确的是,无论是沉迷“烟卡”还是“卡牌盲盒”,都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均应充分意识到其危害性,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维护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引导孩子摆脱对“烟卡”“卡牌盲盒”的沉迷。
孩子沉迷“烟卡”和“卡牌盲盒”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沉迷“烟卡”对孩子的教育与健康不利。比如,一些孩子为了拾烟盒、做“烟卡”甚至去翻垃圾箱,不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另一方面,沉迷“卡牌盲盒”则可能助长孩子的攀比消费以及赌博心态。概率是“盲盒”玩法的基石,但许多“卡牌盲盒”具有单次价格低、概率易操纵等软赌博特征,商家往往通过刺激攀比、重奖诱惑等方式吸引孩子,等到发现时可能已然沉迷。
此外,随着沉迷的孩子增加,“烟卡”和“卡牌盲盒”都愈发呈现出“圈子化”的特点,即“烟卡”、卡牌正成为孩子间的社交工具,不玩“烟卡”、不集卡牌的孩子更容易被边缘化。据调查,不仅男孩子玩烟卡,女孩也正成为“烟卡”大军的新势力,这充分体现了烟卡的社交属性。这会对未成年人的消费观、金钱观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对于“烟卡”和“卡牌盲盒”的流行,家校社都必须提起重视。有的人辩称孩子玩“烟卡”、收集卡牌是孩子在这一年龄段的兴趣使然,并认为随着他们年龄增长就会自然远离。这其实是没有考虑到这类行为对他们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社交能力发展的潜在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随着越来越多孩子对香烟品牌、价格如数家珍,这种过早、过多接触香烟的现象会增加孩子对香烟的好奇心和尝试吸烟的概率,“玩‘烟卡’就是培养下一代烟民”并非玩笑话。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也应依法确认取得相关监护人许可。其出发点就是未成年人缺乏自主判断能力,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学校保护、家庭保护与社会保护。
要治理未成年人沉迷“烟卡”“卡牌盲盒”的乱象,必须形成全社会的合力。首先,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这类商家的监管,加大控烟、反赌博宣传力度。直播等平台也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绝不纵容商家违规经营或类似内容的传播,锁死这类商品流向未成年人的源头。
其次,对于商家向未成年人销售香烟、“卡牌盲盒”等明确违规经营行为,家长、学校和监管部门应形成高效的举报—响应机制,在第一时间举报后由监管部门快速介入调查并从严处置。
最后,治理这类乱象的关键在于找到“替代品”。家校社应结合孩子的身心特点,提供兼顾趣味与教育意义的游戏、活动,从而疏导他们远离“烟卡”和“卡牌盲盒”。客观而言,“烟卡”和“卡牌盲盒”的流行,折射出当前孩子们对简单游戏的渴求,而这恰恰是学校、家庭、社会所欠缺的。因此,要让他们远离不健康的游戏,就应以更有趣的、有社交性的健康游戏、活动吸引他们,从而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我国正在推进的“双减”,旨在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要做到这一点,学校需要提供更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校园社团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而家长则应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兴趣和心理动向,三方合力,让他们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土壤中茁壮成长。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