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底,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健康中国控烟行动与传播图景》研究报告介绍说,自健康中国控烟行动实施以来,中国的控烟行动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实现了“四提高”和“一降低”:无烟环境保护人口数量快速提高;控烟立法覆盖人群比例显著提高;戒烟服务便捷性明显提高;全社会关注控烟的氛围明显提高;人群吸烟率降低。
报告也显示,虽然中国总吸烟率持续下降,但降幅低,总体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健康中国无烟立法进行时”实时地图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全面无烟法规保护人口比例是15.97%,相较2022年达到30%的目标刚刚过半。
2019年7月9日由国务院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指出,中国控烟行动的目标是,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对此,控烟人士认为,作为全世界卷烟产量最高、烟民最多的一个国家,中国的控烟行动仍然需要社会各界的长效支持、长足投入和长久努力。
总体来看,2022年,中国的控烟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很有作为——
一、对电子烟的管控纳入正轨
据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1600万电子烟使用者,面对包括电子烟在内新型烟草制品挑战,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监管政策。2022年,随着《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正式实施,电子烟长期的模糊身份得到了明确归属,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电子烟的管控正在参照传统卷烟的管控标准,逐步规范化、法治化,电子烟“野蛮生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电子烟》国家标准于2022年4月8日正式发布,于2022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所有水果味电子烟全部下架,全国统一电子烟交易管理平台只提供国标烟草口味电子烟和具有儿童锁的烟具。之后,国家烟草专卖局又出台了电子烟寄递限量新规,10月25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三部门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对电子烟征收消费税的公告,将电子烟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意味着无论在控烟方面还是在产业发展方面,电子烟都会逐步取得跟传统烟草类似的“待遇”。
将电子烟与传统卷烟一样纳入控烟范围,禁烟的地方就禁电子烟,已成为社会共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上海、河南、广西、深圳、杭州等近20个地区都把电子烟纳入到了公共场所禁烟范围,随着监管措施的不断完善,后续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将电子烟纳入控烟法规。
二、努力为未成年人创建“无烟环境”
营造良好的无烟环境是降低未成年人吸烟率、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屏障,亦是实现国家整体控烟目标、推行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国家与地方层面出台了诸多与未成年人控烟相关的政策与立法,推动了未成年人控烟工作的极大进展。
自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以来,中国烟草行业积极构建“多方参与、信息互通、齐抓共管”的未成年人涉烟综合治理和严格监管的工作格局,坚决构筑保护未成年人免受卷烟侵害的坚固防线。 各地烟草专卖局都分别向辖区烟草经营户发放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烟草专卖法等宣传手册,提升经营户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并督促经营户在醒目位置粘贴“禁止中小学生吸烟”“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等提示标语。此外,各地烟草专卖局还加大了检查力度,确保学校、幼儿园周边没有烟草销售网点,同时,对售烟给未成年人的行为“零容忍”,给予相应的处罚。
无烟校园是建设未成年人无烟环境的重要保障。很多无烟学校都在校园内设置了明显的禁止吸烟的标识,严禁任何人在校园内吸烟。同时无烟学校建设还要求:建立学校控烟制度、开展无烟环境建设、开展控烟宣传教育、加强控烟监督检查、学校区域禁止吸烟、禁止销售烟草制品、无烟草广告、无烟草赞助等。
未成年人控烟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依然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无烟环境的创设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合力。
三、呼吁继续提高烟草税的声音进一步扩大
提高烟草税被认为是最有效和最具成本效益的一项措施。在2022年召开的一些控烟工作会议上,一些专家和教授不断提及通过提税来达到控烟的目的。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世卫组织烟草控制与经济政策合作中心主任郑榕在不同场合都提到,根据模型推算,如果仅仅依赖非价格的措施,那么到2030年,我国到成人吸烟率最低可降至22.15%,无法达到将成人吸烟率低于20%的目标。她说:"这意味着,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采用税收和价格的措施。"郑榕说,假设其他非价格措施按照世卫要求,达到中等水平情况下,到2030年,烟草价格大概要达到平均每包59块钱的水平,才能够实现2030年的控烟目标。而目前,我国平均烟价大约是18块钱。
有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控烟工作存在两大“战场”,一个关于传统卷烟,一个关于电子烟。针对传统卷烟危害,通过烟盒包装警示、公共场所立法禁烟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控烟效果;针对电子烟消费,通过“禁甜”、征收消费税、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等,也初步看到了效果——比如有迹象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烟民决定放弃电子烟,正是这种效果的直接体现。
针对2022年的控烟热点,还有两个现象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控烟的绝对化、极端化、扩大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先是5月份,山东省德州市多家临街商铺的招牌上出现了凡是有“烟”“酒”二字的招牌,都被人遮挡起来的怪现象,工作人员回应媒体采访时称,“遮烟挡酒”是为了正在进行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这意味着“烟”“酒”二字似乎已被划为“不文明”的范畴了;再是9月中旬,中航锂电(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在厕所隔间装监控的消息火遍网络,该公司回应称,厕所装摄像头是为了监控员工吸烟。此事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与争议,正是因为涉事公司以工作之名,毫无界限地侵犯着员工的隐私空间。
除此之处,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不可忽视一些所谓民间组织在参与控烟工作时所呈现出来的热情与能量,大多数是积极的,但也有的组织目的并不单纯,他们热衷于通过各种渠道推销极端的控烟理念,激化社会矛盾,抹黑中国烟草行业,对正常的控烟工作形成了干扰。
二是控烟工作一定要建立在客观科学的烟害研究基础之上。
控烟宣传内容单一,集中在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方面,几乎是“万病之源”,关于戒烟的建议也主要集中在去戒烟门诊,服用戒烟药物这一点上。除了“吸烟有害健康”之外,其它烟草方面的科学探讨是不被允许的。但吸烟会造成多么多疾病有没有切实可信的研究数据和研究成果来支撑?戒烟药有没有副作用,副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关于戒烟药的副作用在国际社会上其实早已倍受质疑,欧盟已经把戒烟药给禁了,尼古丁是生理副作用最小的抗抑郁的精神药品。但是迄今为止,国内在对戒烟药的宣传中,对其本身所存在的危害和副作用几乎没有相关研究和报道。
无论是对烟害的研究还是控烟的宣传,都应该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客观基础之上。控烟工作也应该是理性的,和谐的,要在各方利益之间寻找平衡,才能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与进步。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