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的李瑞锋把身体陷进轮椅里,左手紧握木质烟斗半成品,右手持电钻对准烟斗吸嘴,“滋滋滋”响片刻,木质烟斗就“开眼”了。再经过抛光组装,一个木质烟斗便制作完成。
这样的木质烟斗,家住云南玉溪澄江龙街街道黄家营社区的李瑞锋每天能做30多个。
2014年正月十二,还有两天过24岁生日的李瑞锋遭遇车祸,导致半身不遂,此后生活离不开轮椅。几年后偶然接触木质烟斗制作的他本想靠做手工减轻家里负担,竟“一不小心”把兴趣做成事业,每月仅售卖手工艺品就有四五万元毛收入,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自己也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中国残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八部门近日印发《关于加大对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力度的通知》,聚焦有就业愿望、就业能力且生活能够自理的农村残疾人,加大力度帮扶其参加生产劳动和就业创业实现增收。
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残障人士总人数已经超过8500万人,其中包括1800万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李瑞锋希望在党和政府支持下,包括他在内的残疾人都能通过自身努力成就出彩人生,实现人生价值。
李瑞锋在制作木质烟斗。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走上一条更难走的路
李瑞锋人生的前33年是被一场车祸“撞”成了痕迹分明的两段。
初中毕业后打工,谈恋爱,结婚,再在父母帮衬下过日子……车祸前,他的人生轨迹和当地多数农村青年并无二致。
2014年的那场车祸,让他的人生拐向了另一条更难走的路。
“难!什么都想过。”回想刚出车祸那阵,李瑞锋情绪低落。
日子总得过,2016年,家里帮他在自家门口开了家小超市,李瑞锋整日守着。澄江市烟草专卖局的客户经理常上门服务,询问生意情况,并帮着摆放物品,让他很是感激。
李瑞锋想做更多的事,帮家里多减轻些负担。2018年春节刚过,他去县城的路上看到有人摆摊卖黑果木毛料,听摊主说毛料能做烟斗,他来了兴致,买了几根回家研究,又从网上买来配件自己做。
电钻没买对,砂纸也没买对,弄了一天,只做了两个烟斗,慢且不说,样子也不好看。他理解“凡事开头难”的道理,慢慢摸索后,技术娴熟,做的量也随之增加,样式也越来越美观。
美观是第一步,能不能变现才是关键。李瑞锋家离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抚仙湖直线距离两公里多,湖北岸的广龙小镇是热门旅游打卡点,他在那儿租了个摊位,也在短视频平台发一些制作过程的视频。
起初生意寡淡,一天能卖两三个,毛收入六七十块钱。即便如此,李瑞锋很有成就感,“总比没事干强”。
他显然低估了自己的能力。随着线上观看量越来越多,李瑞锋的生意越来越好,他始料未及,干脆在家里成立手工艺工作室,搞起木质烟斗批发。
一个人忙不过来,他请附近村民帮着做,每天每人支付100多块,既帮了自己,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妻子本来摆摊卖卤菜,见李瑞锋的生意起来了,干脆不卖卤菜,帮着丈夫打理。
店里摆设着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希望自家手工艺品在家乡畅销
李瑞锋的生意确实不错,好的话一个月能卖3000多个木质烟斗,一般能卖1000多个,平均每月纯收入接近2万元。
李瑞锋闲不住,又拓展产品,学着做拐杖、发财树。去年更是研究起直播,由妻子出镜,搞起直播卖货。
起初两口子不会播,直播开了,不说话,见没人看,就关了;过一会儿又打开,还是没人看,又关了。咋整?人社部门搞免费培训,李瑞锋和妻子赶紧报名参加,怎么讲话?怎么互动?七天下来收获不少。
取到“真经”,两口子继续“试水”,效果真有。今年春节前后,最高时上千人同时在线观看,生意也就跟着来。“生意好的时候每晚能卖八九十单,一般也有四五十单,平均每晚销售额能有2000多元。”说到这里,李瑞锋眼里放光。
订单多,两口子就忙,甚至通宵直播,第二天还不睡,忙着打包发货,帮着工人制作,不亦乐乎。
最近生意回落,每次直播只能卖10多单,李瑞锋分析原因,估计是春节后大家都忙工作,看直播的时间有限,于是无奈缩减了工人数量,只固定留了三个。
他也在总结经验:手工艺品多是在景区售卖,自己的客户购买了也是拿到景区卖,随着旅游市场回暖,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自家的生意短时间内应该不愁。
而且,家乡澄江拥有我国第二深内陆淡水湖泊——抚仙湖,湖水澄碧,离省会昆明又近,仅一个小时车程。特别是随着旅游复苏,“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热词,来抚仙湖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今年春节期间,澄江接待游客73.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3266.47万元。李瑞锋想,之前自己一直在打开线上销售渠道,其实本地市场更大,他琢磨着如何在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让自家手工艺品在家乡畅销。
看得出,经历车祸后的低潮,李瑞锋的生活已慢慢回到正轨,每天忙事业的他,晚上一挨枕头就能睡着,没工夫想其他事。“这样挺好!”他笑笑说。
此时,家门外春风拂面,不远处的抚仙湖水天一色,日暮下金色洒满了整个湖面。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