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刚开烟酒百货店的时候,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反对的人并不是出于恶意,而是觉得老王和那个地方都不适合开店。
反对派大概分这几种类型:
第一种:原来在这地方开过店的人,开着开着就黄了。“你看看,我这么有能耐的本地人都没开好店,你在这开就行吗?抓紧收摊啊,不然到时哭都来不及。”主要意思是这地不适合开烟酒店。
第二种: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剩下的都是些老弱妇孺,烟酒百货卖给谁?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是没有消费群体。
第三种:你不是本地人,人生地不熟,没有客源,和本地烟酒店抢顾客,难啊!想表达的意思是外地人在本地做生意不容易。
针对上述种种声音,老王只是淡淡一笑,并没有较真。买柜台、联系广告公司做门头、到烟草局申请烟草证……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没用一个月,一切准备工作就绪,随着送货车接二连三光顾,转眼之间,货物就备齐了。接着就开门营业吧。
像寓言故事小马过河讲的一样,只有自己试一试才知道河水有多深;自己开店了,才知道在这地方开个店并没有他们讲的那么难。店开得很顺利,既没有把店开黄,烟也卖得很顺利,还积累不少回头客。老王的初衷是:外地人只要不偷不抢,老老实实做生意,本地人也不能把我老王怎么着。
至于那些反对的声音,时间久了,老王也承认不是没有道理。但归根到底,事实证明一切,他们是错误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反对的态度呢?原因又在哪呢?除了我,老王和其他人从没提过,在这儿和大家私下聊聊,请勿外传啊!
1、先说说把店开黄的那位。其实他那个时候,位置比老王的店优越很多,因为那个时候这周围有中学、小学各一所,对于小卖部来讲,还有比这更好的条件吗?等到老王开店时,两所学校也搬走了,把客源也拉走了,只剩下孤零零的为数不多的原著居民。据这位老创业者讲:他开店时非常大气,周围邻居家小孩来买东西,只要价格不贵的,基本不收钱;店门口放个冰箱卖冰棍,小孩来拿了就走,给钱不给钱都行;装有饮料和冰棍的冰箱往外边一推,也没有人照看,老板嫌热跑屋里睡觉了。老王一总结就明白问题症结所在了:看小店在于勤,怕懒怕热是做不好生意的;另外也不能不算细账,本来烟酒百货店利润就少,不一分一厘的抠,根本就无利可图。这样下去,店不黄才怪。
2、持第二种反对意见的不是别人,是老王的老丈人。他老人家一辈子在国企工作,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抽烟。论起来,他应该对生意前途有点前瞻性。况且生意是女婿的,他也没有理由非要把能做的生意搅黄。据实讲,那个时候确实有不少青壮年出去打工,他只看到很多年轻人天天外出,光知道白天庄前庄后见不到人,他就没想到:单纯外出的比例还是不高的,大多数人还是在家附近转悠。早晨晚上还是要消费的。况且每家并不是全部都出去了,家家还都有留守的,这部分人也需要消费。有可能的话,还会按照当家人的嘱咐受托购物。也就是说,购买香烟和非烟产品的顾客还是有的,就看店主有没有能耐把握住那些人的生活特性,想办设法把顾客留住。
3、外地人做生意容易还是本地人做生意容易?其实各有优缺点。有的人喜欢到熟人店里购物,有的人则相反。还有一部分人就喜欢往新开的店里跑。所以很难说本地人开店就好或者外地人开店就不好。外地人开店也有自己的优势:在本地人面前是一张白纸,没有恩怨情仇,也没有心怀不满,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所以开店之初,老王就本着和气生财的原则,夫妻俩见到经常路过的人,不管能不能做成生意,都热情打招呼。有问事的、找打气筒的、找个零用东西的……老王夫妻俩从不拒绝,能帮尽帮。特别是遇到老头老太太诉说心事的,更是耐心倾听,充当知音。没用多长时间,很多人都知道,街上有个新开的店,开店的夫妻俩特别和善,价格还不贵。一来二去,人气就来了。这样还有做不好的生意吗?
老王从来都不抽烟,直到烟草证办来了,甚至连畅销烟的售价都不清楚,还要看着同行人的白眼虚心请教。但是靠着顾客是上帝的经营理念和精打细算的生意人素质,老王的店不仅生存下来了,而且利润还挺可观的;不仅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还获得了顾客的交口称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烟酒店,相信对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一样适用。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