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能做什么?对于许多人而言,一分钟很短暂,可能是奋笔疾书的间隙,也可能是闭目养神的一瞬。对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滕州卷烟厂卷包车间首席电气维修技师王中亚而言,一分钟却可以做很多事……
“等我一分钟就到”
2月17日一个寻常的中班,王中亚刚接通电话,就听到装封箱机操作工焦急的声音,“王老师,4号装封箱机不运作了,储烟器都快满了!”“等我一分钟,我马上就到。”挂上电话,王中亚提起工具箱、拉上青年电气维修工孔令洋就是一路小跑。从维修室到装封箱区域,平时走路要三四分钟,他们不到一分钟就赶到了。
仔细查看设备故障信息后,王中亚确定是15号线路32点位发生了故障。孔令洋转身就要去找图纸,却被王中亚喊住,“等一下,让我想想。”
简单思考后,王中亚打开配电柜,用万用表开始测量线路,不到一分钟,故障点位就被找出。“小孔,是这个继电器烧坏了,你去拿一个新的换上就可以了。”按照王中亚的指示操作,果然,继电器换上之后,设备恢复正常运行。
“王老师,这套线路有五六百个接线点位,您竟然都记住了,真是‘活图纸’啊!这次维修咱们至少节省了20分钟!”孔令洋竖起了敬佩的大拇指。
“没什么,就是多看、多记、多练。”王中亚谦虚道。
“我再多等一分钟”
“王老师,下班了,咱们走吧!”每当同事招呼王中亚下班时,都会得到相同的答案——“你们先走,我再多等一分钟。”每天中午,在卷包车间甲工段中班的收尾现场,王中亚都要亲自看着最后一件成品烟进入库区。
在生产现场,总能看到王中亚忙碌的身影。他穿梭于各机组之间,关注着各机台设备运行情况,哪里发生故障,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处理解决。
设备正常运行时,他就和操作工一起查看产品质量、处理半成品,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同事们都打心眼儿里佩服他的敬业和奉献精神。
每当大家夸赞起王中亚,他总是摆摆手,“我在现场盯着设备,出现问题能尽快处理,晚走一会儿没啥关系,这是我作为维修工的工作职责。”
“就算节省一分钟也好”
“亚哥,你看X1啥时候能像X2那样自动排空烟包啊?像我们这样每天手动拿,费时费力不说,很多烟都不能用了。”8号车挡车工老黄向王中亚抱怨道。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自那之后,王中亚便开始细心观察、研究GDX1包装机收尾时需要人工排空的问题。他带领创新团队查阅资料、图纸,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自主研发出一套GDX1包装机烟包自动排空装置,不但运行稳定可靠,而且操作简单,将烟包排空的效率提升了近4倍。装置在车间推广使用后,操作工们都纷纷为王中亚竖起大拇指。
作为车间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物,王中亚每年都要带领团队攻克好几项生产中的“沉疴痼疾”,创新成果屡获国家、行业创新奖励。
“我们开展创新活动,就是为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哪怕只是节省一分钟、少浪费一包烟,也是好的。”这是王中亚和他的团队一直以来秉承的理念。
“不要浪费每一分钟”
打开王中亚的工具橱,满满的都是专业书籍,其中很多都本被翻得起毛。二十多年来,王中亚从未停止过学习的步伐,他总是如饥似渴地学习最新的专业技术,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王老师,我写的这套程序还是有点问题,条形码识别准确率达不到要求。”新晋维修工杜恒懊恼道。
“我来看看。”王中亚仔细琢磨后,给杜恒指出问题,“这行,应该把点位前移,倍福和西门子的PLC还是有差别的。你的理论功底很好,就是现在切换平台有点不适应,还是要多写多练!”
最近几年,厂里不少年轻职工进入电气维修工行列,王中亚则是他们的培训老师。无论理论还是实操,他总是充满耐心,一遍遍为年轻职工讲解,并将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倾囊相授。
“在一线工作,容不得半点虚假,手里要有真功夫、硬功夫,要耐得住寂寞、俯得下身子,要脚踏实地、一点一滴积累。不要浪费每一分钟,厚积方能薄发。”如今,在他的帮助和辅导下,刘亚鹏、杨列琏、杜恒等青年电工纷纷成长成才,车间维修技术人才储备明显增强。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