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时去柜台买烟,一般都会怎么说出自己想要的烟的名字?是说「大名」,还是说「小名」?
经常性出现的一些小名比如来包「华子」,就是我们熟知的「中华」;来包「白云细的」,其实是说的云烟的「细支云龙」;来包「小九五」,其实说的并不是南京的九五系列,而是「雨花石」。
所以现在关于产品的命名,进入了一个有趣的循环:一边是卷烟工业企业卖力地在给产品想大名,一边是消费者执着地喊着产品的小名。
那么,到底是大名重要还是小名重要?
产品有时不必要「高大上」
产品在度过了研发阶段进入命名阶段时,企业时常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在于产品的命名上,有的大名器宇轩昂、气势磅礴,有的曲高和寡、晦涩难懂,还有一些产品的大名相对通俗易懂。
在实际消费过程当中,在消费者的印象中,反而是这些看似没耗费大量心思的简单的命名,更加深刻,提及率也更高。
这是由于,对于品牌而言,给产品命名,这个名称不一定非是「高贵」的,也可以是「亲民」的。就好比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样,谁都喜欢与有亲和力、温度感的人交往,相反,那些比较严肃的人,通常不具有特别良好的人缘。
所以,品牌命名在严肃、正式之外,更加具有民俗化的表达则更有可能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
小名的使用者是零售户与消费者
那么,是不是说明产品的大名形同虚设、一点作用也没有呢?当然不是。
更多情况下,产品的命名是要与产品的风格调性、内在气质相关联的,因此,大名是门面,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而小名的使用者,更多情况下是存在于零售户和消费者之间,扮演着二者沟通的一个暗号一般的角色。
在购买过程当中,零售户不用过多向消费者推荐新品,更多消费者进店后就会习惯性地说出某款产品的小名,使整个购买流程更加快捷方便,避免了二次沟通成本。
企业主动「小名化」,或更易共情
目前的小名,往往是零售户或消费者主观加之的结果,在工业企业当中主动普及产品小名的案例比较少。
殊不知,小名就像一根无形的纽带,倘若企业主动为之,赋予产品更加人格化的小名,将会进一步拉近品牌于消费者之间的亲密距离。
具体的操作,则应当是企业在消费升级、多元化发展的当下,要做出系统化的策划,如前期的普及化、市场教化问题,一线走访调研、问卷调查;中期的线上线下小名征集相关活动开展、评选体系建立;后期的终端教化与培育,小名的有效传导等。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或许能够逐渐找到小名在现阶段发展的更多可取之处:快速在消费群体中形成互动感、娱乐感、存在感,不仅让品牌变得更加时尚、灵动,也大大提升了品牌的网感,话题度进一步增强,拉长品牌的生命周期。
与此同时,品牌于消费者之间的疏离感逐渐变弱,通过简短响亮的品牌小名,就可以帮助品牌在无数竞争对手中,第一时间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让消费者看一眼或者是听一遍就能记住品牌,并乐意于分享给别人,降低过于正经、严肃的品牌惯性形象,从而大大降低了品牌的认知成本和扩散成本。
好名字,占山头。让你的品牌距离消费者更进一步,取个小名,或许更有用呢?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