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理性控烟 > 正文

为硬气的上海控烟点个赞

2017年09月19日 来源:《辽沈晚报》 作者:
A+ A

  烟草在线据《辽沈晚报》报道  新闻:上海市近日披露,新修订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自2017年3月1日起实施以来,上海各类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已显著下降。据统计,申城所有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由21.5%下降为14.9%。

  点评:公众场所禁止吸烟,国家早有规定,各地也都相应制定了细化的条例规定。但“徒法不足以自行”,法令中一句笼统概括的禁止吸烟,并不能自动生成现实的约束力。由于缺乏刚性的配套执法,各地公众场所违规吸烟现象仍然屡禁不止。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违规成本过低,使得法令形同虚设。这也是为什么笔者看到这则新闻会由衷地感到欣慰,以至于要为硬气的上海控烟工作点个赞——不到半年时间,通过强化执法检查和监督,对291名违反控烟条例的个人开出罚单,累计罚款168万余元,上海一地的违规吸烟发生率下降明显。

  世上的事就怕“认真”二字。上海的实践充分说明,控烟并不是无法完成的工作,只要从思想、认识和行动上真正认真地对待控烟,这项让很多人畏难的工作还是可以取得扎实成效。只有执法者首先认真对待规则,让控烟规定真正硬起来,让违规的成本高企,民众才会认真对待控烟的有关禁令和规定,避免违规。

  当然,上海的做法并不是简单的一罚了之,也要警惕和防止罚款变质、执法走形。控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必须多管齐发、综合施策。无论如何,上海的做法值得肯定与推广。

  规制网络直播犹且任重道远

  新闻:去年9月起,一段主播在大凉山搞假慈善的视频刷爆网络。视频中,两名男子直播给村民发钱,而在直播后又从村民手中把钱拿回来。今年9月7日,凉山地方法院对这起网络诈骗案件进行了宣判。两名涉事主播通过直播吸引粉丝,各自获得礼物提现21万余元和19万余元,分别获刑3年多。

  点评:打着慈善的幌子进行网络诈骗的犯罪分子虽已经受到法律严惩,但这则新闻依旧令人心情沉重。在这一靠刷脸吃饭的网络主播行业中,网络主播们深谙粉丝经济学,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搔首弄姿、嘟嘴卖萌,或炒作话题、忽悠欺骗,总之就是盯着粉丝的钱包,将一个混乱不堪的行业生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起个案中两名网络主播令人发指的恶行,不仅仅是违背社会公德,而是彻头彻尾的犯罪。个案虽然已经走完司法程序,但对网络直播混乱的行业生态的反思不能停。虽然有关部门对网络直播平台和网络主播的行为不断出台了针对性的整治和规范措施,但因为这是新兴行业领域,有关的规范和整治措施一定意义上还属于探索和试行,所以客观地说,网络直播领域的规范和规制犹且任重道远。

  在一个个典型个案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反思和检讨,并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行业规则,规范行业生态,这应该是未来要持续用力的方向。

  奇葩校规不能侵犯学生权益

  新闻:据报道,山东济南一所中专学校近日要求学生统一发型——男生短发1至3厘米之间;女生齐耳短发,刘海不遮眉。做不到就会被劝退学。该学校甚至还强制性规定了洗头的次数和频率。

  点评:相信很多人看到这则新闻的第一反应都和我一样,有一种把持不住的想要吐槽的冲动。不错,学校的确有权在不侵犯学生基本人权和其他合法权利的情况下,针对学生在校学习的具体情形,制定相应的学生在校期间行为守则。但请注意,这种“订立规矩”的权力并不是可以任性滥用的,而要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否则一不小心,就不仅仅是校规太过奇葩的问题了,还可能涉及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侵犯。

  具体到这起个案,对学生的发型不是不可以进行要求和规范,即使如此,也应该个别规范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该这样“一刀切”地设置统一校内规则。至于规定学生的洗头频率,校方称这样做是为了节约用水,但这个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脚,因为学校根本就没有权力限制学生洗头的自由。

  这种奇葩校规的出台,既暴露学校管理者的专横无知,也说明学生权益被侵犯的情况或普遍存在。有关部门应以此为契机,加大对学生法定权益的保护力度。社会公众包括学生自身也应该大声发出声音,坚定地捍卫正当权益。

  传销频发岂止大学生该反省

  新闻:据报道,有的传销组织已经将主要目标放在了大学生身上,而在不少被解救的受骗者中,大学生也占了相当的比例。近日,有媒体评论认为,大学生之所以成为传销的受害群体,是因为很多大学生缺乏社会常识,以至于上当受骗。

  点评:大学生屡屡成为传销的受害者,甚至有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悲剧令人气结,传销组织的丑陋不堪与恶劣行径更令人发指。

  在采取雷霆手段依法严厉打击传销的同时,追问和反思大学生群体何以成为传销的“重灾区”当然有其意义,但把责任一股脑地都推给大学生自己,指责他们对虚拟世界过度沉迷,对现实生活关注不够,缺乏社会常识,甚至好逸恶劳好吃懒做,以至于一次又一次落入传销组织设定的陷阱,这种论调似是而非,实不足取。诚然,一个巴掌拍不响,但该反省的不仅仅是大学生!试问,传销活动为什么能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导致传销组织持续肆虐的社会文化土壤为什么没有消除?

  关注大学生身陷传销的悲剧性个案,我们不应止步于对学生群体的指责。政府也好,社会公众也罢,要充分认识到对传销组织和传销活动的打击和整治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既要严格执法,更要杜绝运动式的一阵风整治,要多部门联动,加强行政执法和日常宣传威慑,综合施策,久久为功。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法理学博士生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