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湖南中烟常德卷烟厂经历了一段暗淡,有人选择了“退出”。“有门路的都走了。”胡刚说,他自己喜欢摸“油脑壳”(方言,指机器零配件),并且没啥门路,就留了下来。
暗淡终究只是暂时的,随着“芙蓉王”的上市并抢占市场,常德卷烟厂再次复苏,又摇身成了“香饽饽”。
“来这里,收入稳定,有成长空间”
1997年,常德轴承厂的王先兵如愿进入常德卷烟厂。
王先兵是1996年自原常德高等专科学校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已经“不景气”的常德轴承厂。
那时,作为中共党员、大学毕业生,他每天的日常就是带着三四十个年轻人“选滚圈”。每个月只能拿到200来元的工资,尽管省吃俭用,但依然需要家里补贴。
1997年,常德卷烟厂更新设备,面向社会招聘员工。得知消息,他立马报了名,最终被录取。当面试官问为啥选择卷烟厂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要改善生活条件。来这里,收入稳定。”
第一个月,他的工资就涨到了580元。尔后,他的收入随着厂里的效益不断看涨。他说很感激常德卷烟厂,至少不必外出打工找出路,工作之余还能照顾孩子。“去年孩子高考,考上了一所985院校,我很满足。”王先兵说。
稳定的工作,让王先兵的家庭没了后顾之忧,而随着常德卷烟厂的发展,他学到了不少东西,收获了成长。进入常德卷烟厂后,学电工的王先兵被分到了制丝车间。他很能吃苦,每天都是一身油污地泡车间。因为人勤快,很快就得到了领导的赏识。
1999年,常德卷烟厂联合工房项目引进一台水分仪,需要派员到出产设备的工厂进修。这是一次出国“深造”的机会,领导把难得的培训指标给了进厂不到两年的王先兵。随后,“芙蓉王”扩量项目,他获邀参与了项目的设备技术论证、调试、工艺试生产等。2010年,他晋升为技术员,2018年成为常德卷烟厂仅有的9名工程技术专家之一。
王先兵说:“从一名普通的电工,成长为工程技术专家,我很感激常德卷烟厂给我的这一切。在这里,只要肯学习、肯努力,总会有你施展的空间。”
“田埂边的爱情与生活,同样也丰富”
王先兵经常说,他并没有经历常德卷烟厂的“阵痛期”,他是幸运的。对于胡刚这些上世纪80、90年代进厂的“老人”来说,他们的经历与王先兵又有着不一样。
上世纪90年代末之前,老的联合工房还没有建成。常德卷烟厂位处三岔路,尽管常德城边界慢慢地向这里移动,最典型的还是屈原公园的建成。但当时的常德卷烟厂周边还是农田,以至于胡刚和女朋友谈恋爱时,看着城里人逛马路,自己和女朋友只能扎田埂。
“那时,我们这里就是一座独立的烟城,周边都是农村。厂子里俱乐部、电影院、幼儿园、学校、医院,一应俱全。周围的农民农闲时,就到厂子周边摆摊卖夜宵。”胡刚说,厂里留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当时的宿舍,四人间,有独立的卫生间。“这在当时常德的其它厂矿,难得一见。”1994年,胡刚结婚,妻子是同车间的工友,厂里这种结合颇为寻常。结婚时,常德卷烟厂已经有了生活三区、生活四区。胡刚分到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
说到烟厂的房子,常德卷烟厂工艺品质部的江琛发表于烟厂报的一篇文章有过一段回忆,她9岁那年随在常德卷烟厂工作的父母搬进了烟厂二区。此前,她们一家三口借住在亲戚家,眼瞅着亲戚要收回房子的时候,厂里给父母分了新房子。“是个单间,房子不大,没有厨房,5家人共用厕所。”尔后,没几年,厂里又给她父母在烟厂一区分了个小套间,“套间很小,但是从此我有了独立的房间,真是感觉棒极了。”从行文中可看出,她应该是在这个房子里度过了她的童年、少年时光。她外出求学时,她们家又搬到了烟厂三区。“妈妈开门的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居然有了一个大客厅,有明亮的厨房,还有单独的卫生间,晚上躺在自己的床上,心想住在皇宫也不过如此。”江琛的文章里说。
“只要肯干有想法,厂里总能给我们施展的空间”
在常德卷烟厂,有说不完的成长故事。王先兵、胡刚如此,袁建华同样如此。
1990年,袁建华从常德高等专科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分配到了常德卷烟厂。他算得上是王先兵的大师哥,被分配到了制丝车间。灰大、味重、人多,这是车间留给他的第一印象。他一直待在车间里,期间虽然有过离开,但是很短暂。他先后担任过主修工,后来又担任过车间的电气技术主管。但是,这都是工人岗位。即便如此,因为工作认真、肯思考、办事扎实,1999年他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9年,联合工房项目上马。常德卷烟厂计划新车间应用自动化物流系统。这在当时全国烟草行业都是首次,是非常先进的领域。这套系统事关整个生产流程,稍有差池,不仅整条生产线都可能面临更换,而且还会影响到全厂的生产。
在选任项目负责人时,摆在当时常德卷烟厂负责人案头的有6个人,除了袁建华仅是车间的电气技术主管的普通工人外,其余的都是厂里的中层负责人。用袁建华的话说,这些人无论是资历、年龄、职务都在他之上。但是,最终领导勾选的项目负责人却是袁建华。
“坦率地说,这是次学习的机会,也是对我的信任。”最终,袁建华不负众望,拿下了这套系统。
袁建华是个喜欢琢磨技术的人,闲下来就会琢磨来琢磨去。“恰恰我们厂的氛围就是这样,只要有想法,领导总会给我们施展的地方。”2007年,芙蓉王专线项目上线,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的要求,新上马的项目必须要应用中式特色工艺。
当时,正在琢磨生产线自动化的袁建华提出了虚拟车间的构想。他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厂高层的支持。“其实,当时我心里真的没有底,没有人搞过,还只是个构想。”抱着忐忑的心情,袁建华带着一干人开始技术攻关,如当年自动化物流系统一样,拿下了这个项目。这套系统一直在常德卷烟厂使用,直到2020年,常德卷烟厂易地技改后,搬到新工厂才停用。
2013年,常德卷烟厂又启动了“我创想我快乐”活动,鼓励一线员工建言献策。袁建华又提出了智能制丝线的构想,这个构想后被证实可行,被应用到了新工厂的建设。
经过多年的成长,袁建华取得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称。但是,他一直都是专业技术人员。他说,自己更喜欢琢磨技术。不过,在常德卷烟厂,这并不妨碍袁建华的成长。面向这批钻研专业技术的人员,常德卷烟厂有着自己的专业技术等级,他曾经是常德卷烟厂的第一位主任工程师,后来又是首批工程技术专家。现如今,他又被聘为湖南中烟首席专家。在常德卷烟厂,只有他跟刘体刚两人。“在我们厂里,每个岗位都没有天花板,只要你肯干、肯努力,总有你施展空间的地方,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岗位,总能有体现你价值的地方。”
10月15日,2020年度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人选公示,袁建华名列其中,职务是湖南中烟常德卷烟厂电气技术员。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