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业频道 > 正文

深度报道一:青山为证,一个“直过民族”的巨变

2020年05月21日 来源:云南中烟资讯平台 作者:
A+ A

  初夏的施甸县布朗山寨,生机盎然。

  5月14日至15日,“青山为证、不胜不归——聚焦云南中烟助力脱贫攻坚”大型全媒体采访团首站走进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和摆榔彝族布朗族乡。这里生活着云南省9个“直过民族”之一的布朗族群众,他们的祖辈以狩猎为主,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走进摆榔乡尖山村的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一栋栋富有布朗族特色的新楼房拔地而起,与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相互映衬,一个崭新的布朗族村寨展现在记者眼前。

  五年前,施甸县木老元乡、摆榔乡共有贫困人口4025人,贫困发生率分别达33.04%和30.50%。

  五年后,在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及各级“挂包帮”单位、挂包党员干部的倾情帮扶下,施甸县木老元乡、摆榔乡的布朗族实现了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累计脱贫人口5769人,贫困发生率分别降至0.63%和1.4%。

  千年一跃沧桑巨变,五载耕耘书写传奇。

  如今,行走在施甸县木老元乡和摆榔乡的布朗山寨,虽然山河依旧,却是换了人间。

  特殊的贫困

  “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

  直过民族,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他们大多居住在边境地区、高山峡谷之中,世代沿袭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从原始社会末期等阶段,未经阶级划分和土地改革,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而被统称为“直过民族”。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崖比耕地多。”生活在施甸县木老元乡、摆榔乡的“直过民族”布朗族,许多村庄被“挂”在海拔700米至2300米的半山腰。截至2015年初,这两个乡共有布朗族1160户  5001人,是施甸县布朗族最为集中的聚居区,也是施甸县乃至保山市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因为高山峡谷的隔阻切割,千百年来,这个“住在山上”的民族一直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摆榔乡大中村旧貌换新颜

  “2015年以前,很多布朗族老人都没有到过施甸县城。许多地方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摆榔乡鸡茨村委会主任罗兴成表示,少数布朗族群众甚至没有到过摆榔集镇。

  施甸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木老元乡党委书记王冰凌坦言,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布朗族聚居区生产生活方式粗放,村庄到处“脏乱差”,村民的市场意识、进取意识淡薄,贫困发生率高。

  今年84岁的尖山村二组布朗族老人安宏道,一生跨越了人类社会几千年历史。在他小时候,刀耕火种收获的粮食只够吃几个月。一到缺粮时,村民们只能去山上挖野菜、打猎,用来填饱肚子。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布朗族群众从原始社会跨越数千年,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生活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然而,直到2015年,施甸县木老元、摆榔这两个乡共计13450人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仍有4025人,贫困发生率近30%,远远超出全县平均水平。

  “以前居住的地方,一下大雨就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家家户户都有被滑坡‘袭击’的遭遇,晚上都得‘睁着眼睡觉’,提心吊胆过日子。”62岁的布朗族村民李文焕证实。 

  历史的巨变

  “从以前的‘打酒去’到现在的‘打工去’”

  摆榔乡大中村火石地村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布朗族贫困村寨,以前90%以上的人住在杈杈房和土坯房内。“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说。

  40岁的李建祖是村里的1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三年前,他家从火石地村民小组搬到了大中村“得埃乌”(布朗语,意为布朗山)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他说:“如果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没有云南中烟的关心,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穷窝窝’呢!”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党的十八大以来,布朗族群众迎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近五年来,脱贫攻坚让布朗族群众又一次迈出了跨越发展的铿锵步伐。

  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安排,从2015年5月开始,云南中烟对口挂钩帮扶施甸县。针对施甸县有贫困村9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644户90463人,还有2个乡是“直过民族”布朗族的实际,云南中烟先后下派驻村扶贫工作队12人,累计投入资金6.17亿元,实施了施甸县布朗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要求,云南中烟制定了“三年攻坚、两年巩固”的行动计划,围绕建设成为布朗族聚居区脱贫攻坚创新的示范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目标,将帮扶项目精准安排在木老元乡、摆榔乡的布朗族聚居区,实施了安居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素质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提升等七大工程。


  摆榔乡尖山村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此,施甸县的布朗山寨开启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的伟大征程。

  过去,布朗族的住房都是土墙灰瓦,年深日久,经风吹日晒泛出褐色,远远望去,村寨暗黑一片。但是,今天行走布朗山寨,记者总被山坡上星星点点的小洋房或者青瓦白墙所吸引。

  近年来,木老元乡、摆榔乡村村寨寨展开的扶贫安居工程,让布朗族山村脱去褐色,展现出靓丽。鲜亮的村寨仿佛从缭绕的云雾间飘落的花瓣,随心所欲地散落在层层翠绿中,格外美丽。

  五年来,云南中烟在施甸县木老元、摆榔两个乡投入安居扶贫工程资金1.19亿元,分批建设特色民居2306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05户,修缮加固、原地拆除重建2692户,并配套排涝沟、入户道路硬化、卫生处理设施、太阳能路灯等。

  搬迁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帮助布朗族群众融入现代生活、发展生产。五年来,云南中烟在两个乡投入近亿元产业发展资金,围绕布朗山乡特色产业体系,坚持烤烟、茶、畜禽、林下经济和打工收入“五个不能丢”,创新“公司+基地+合作社(党组织)+农户”等产业模式。昔日贫瘠的山地,焕发了勃勃生机。

  

产业发展带动下,农民自主增收能力越来越强

  木老元乡木龙源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是一名地道的布朗族,还担任着木老元村委会副主任。2015年以来,他带领社员发展青豌豆、青蚕豆种植,助力151户布朗族彝族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摘帽。

  摆榔乡地处深贫山区,制约着布朗族群众发展最大的障碍除了眼前的高山,还有老百姓心中的“大山”。乡党委书记段从坤说:“云南中烟五年的帮扶,使布朗山发生了自新中国以来最深刻的历史变化,布朗族群众从以前的‘打酒去’到现在的‘打工去’,从以前的‘不会干、不敢干’到现在的‘我要干、我敢干’”。

  五年来,一条条硬化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一条条安全饮用水管架设到布朗族群众家中,一个个特色扶贫产业在大山里落地生根……仅以摆榔乡为例,2019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2070元。

  光明的未来

  “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感党恩、跟党走、奔小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怕眼前山高,只怕心中没路。”行走在施甸县木老元乡和摆榔乡的布朗山寨,到处可见一条条醒目的标语,这更是布朗族人民源自心灵深处的真情表达。

  “一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过去缺吃又少喝,如今脱贫奔小康;二谢共产党,穿衣把你想,过去穿的粗布衣,如今品牌新时尚;三谢共产党,住房把你想,过去住在深山沟,如今搬进新楼房;四谢共产党,上学把你想,过去读书半路荒,如今求学国家帮;五谢共产党,看病把你想,过去大病无钱医,如今健康能保障。”在摆榔乡尖山村易地扶贫安置点入口处的墙体上,书写着“五谢共产党”的内容,抒发了布朗族群众感恩共产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我就是想让子孙后代看一看,让他们知道,共产党是如何一点一点的把布朗族人民从曾经的穷日子中扶起来的,让大家永远感谢共产党,永远跟党走。”尖山村党总支书记戴志全说。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