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业频道 > 正文

“模范”背后,宽窄之间:一群平凡人的不凡之旅

2019年10月12日 来源:腾讯大成网 作者:匡匡
A+ A

  近日,四川省总工会复查验收,确认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中烟)继续保留“四川省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

  这意味着从2010年获得“四川省模范职工之家”至今,他们已连续9年保持这一称号。  

  这个称号背后,对应的是严苛的评选标准:6项“一级指标”、40项“二级指标”、12个“一票否决项”……仅申报材料,就达6个卷宗2000多页。

  这个“家庭”的成员,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我们走进四川中烟,遍访“模范”背后的那些普通的面孔,从他们的命运变迁中,探寻这个集体的与众不同。

舒洪波:从维修工,到“四川工匠”

  多年后,站在“四川工匠”领奖台上,面对掌声和闪光灯,50岁的舒洪波,又记起了童年时代,父亲送给他的那台电视机。

(舒洪波获“四川工匠”称号,本届全川仅50人获得该荣誉)

  舒洪波,祖籍北京,童年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来到成都。

  舒洪波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机器的魅力,并从此为此着迷,是在8岁那年,他看着父亲像变魔术一般,把一堆复杂的电子元件,拼成了一台12寸黑白电视机。

  在物资短缺的1970年代,它为舒洪波带来不少实惠,邻居做了好菜,都会给舒洪波留一小碗,只求晚上看电视能排个靠前的位置。

  从小爱琢磨机器的舒洪波,1987年,高中毕业后,进入成都卷烟厂,如愿成了一名设备操作工。

(舒洪波在车间一线)

  舒洪波很快发现,这一行并没他想象中那么浪漫。

  生产车间粉尘弥漫,闷热难当。狭窄的过道放着降温的工业用冰,水汽混着热气,让车间更加潮湿。

  车间工人,嗓门都比常人大,因为“机器噪音大,人超过一米,说话就要靠吼,不然听不见。”

  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历史。如今的生产车间宽敞、安静、凉爽,自动化的流水线、装卸机器人、传送带、机械臂…一丝不差地完成着生产任务。

  回首往昔,舒洪波感慨,“简直有点不可思议。”

(和生产车间一墙之隔的“大师工作室”内)

不可思议的“中国制造”

  让舒洪波“不可思议”的有两点,一是“中国制造”的发展速度,短短几十年,完成了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工厂的跨越。

  二是自己的命运变迁,从一名普通的机械操作工,成为一名受人敬仰的“大师”。

  这两点,相生相依,又互成因果。

  上世纪80年代末,厂里引进两台国外设备MK9-5、MK-8,由英国莫林斯(MOLINS)公司生产,虽然是该公司70年代末的产品,但性能也远超落后的国产机型。

  只有这两台设备,能够生产过滤嘴卷烟。因为产量少,老一辈四川人记忆里,过滤嘴成为“高档卷烟”的代名词。

  以此为契机,舒洪波也从一名操作工,成了一名设备修理工。

  “进口设备比国产设备复杂太多了。”初见“洋机器”的舒洪波,一时竟然无从下手。

(舒洪波一线工作场景)

  英文显示屏,舒洪波看不懂,“报障了,只能抄下来,回去翻字典,一个词一个词揣摩,去猜,去试。”

  舒洪波不知道的是,此时,他正站在时代的起跑线上,在这条线上,有各行各业,无数的一线修理工,在一样的困局中,琢磨、试错、改造、攻关……

  靠着这股琢磨劲,多年以后,这些一线修理工,成长为技师、高级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从学习,到改进,再到超越,成为民族工业的中流砥柱。

  如今,成都卷烟厂生产车间的27组设备,除了7组德国机组,其余20组均为国产机。

  从开局的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崛起的背后,是包括舒洪波在内,无数一线匠人夜以继日的付出和积累。

(荣誉背后,是几十年的付出)

匠心:“精于此道,以此为生”

  作为“四川工匠”称号的获得者,舒洪波理解的“工匠精神”只有八个字:“精于此道,以此为生”

  “满足于生产合格品的人,只是‘工人’,而非‘匠人’。”

  舒洪波认为,“匠人”的职责,是将合格产品,提升到优质品,从优质品,提升到精品。

  以卷烟生产举例,“假如国家规定,合格标准是长度误差正负0.5毫米区间,我们会将这个误差,压缩到0.2毫米以下。”

  研发一款“旋转滤棒”产品时,旋转处水松纸或旋不动,或易脱落。为解决这0.01毫米的质量缺陷,舒洪波用一台高速摄像机拍摄,再逐帧分解,3个月时间拍摄100多万张底片,最终找到症结所在。

(舒洪波所用的高速摄影机)

  “作为一个匠人,不光要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疑难杂症,还要以此为基础,思考和总结,形成新的东西。”

  舒洪波认为,正是自己所在企业“重视技术、学习、员工成长”的文化氛围,为自己提供了创新、成长的土壤,这也让他有机会,从一线工人,一步步走向“四川工匠”。

  十年来,舒洪波带徒12人、大多已通过技师、高级技师考核,成为团队、车间的中坚——新一代的“舒洪波”正在成长之中。

  “我相信,在未来,‘中国制造’终将成为‘精品’的代名词。” 

(舒洪波在车间一线)

  近年来,舒洪波所获部分荣誉:

  2012年 被授予成都市“能工巧匠”称号;

  2014年 成都市市总工会授牌成立“舒洪波技师工作室”;

  2015年 被授予“四川省劳动模范”;

  2018年 成都市人社局、财政局授牌成立“舒洪波(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

  2019年 由成都市市委、市总工会授予“成都工匠”称号;

  2019年 由四川省总工会授予“四川工匠”称号。

李秋月:从普通女工,到“雪茄大师”

  让世界认识“中国雪茄”,并承认它的品质,中国花了十多年时间。李秋月深感荣幸,因为,她全程参与和见证了这一过程。

  李秋月,长城雪茄烟厂“雪茄大师”。在这个亚洲最大的雪茄生产基地,仅4人拥有此头衔,代表最高荣誉和水准。

  从一名普通女工,到“大师”,李秋月何以脱颖而出?

(雪茄大师李秋月)

  传承:从入门,到坚持

  2004年,李秋月24岁,雪茄车间的一名普通女工。

  李秋月初到手工雪茄部时,这是一个很小的车间,仅2、30人,势单力薄。但彼时,长城雪茄烟厂已经下定了重振“中国雪茄”的决心。

  到手工雪茄部后,李秋月拜在了黄炳福门下,成为其关门弟子之一。

  黄炳福,曾经的“132小组”成员——1964年夏,什邡烟厂(长城雪茄烟厂前身)接到授命,成立一支特殊小组,为“上级”生产特制雪茄,这就是神秘的“132小组”。

(手工雪茄生产中心)

  从益川工业社创立开始,什邡生产雪茄已有百年历史,为“国产手工雪茄”的代表。

  但直到2000年前后,“中国雪茄”在国际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