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又摊上事儿。
事情倒不复杂,甚至谈不上多么新鲜。据澎湃新闻报道,成都一名爱较真的律师在今年1月花了61996元购买了“50年陈年茅台”、“30年陈年茅台”各两瓶,不久发现这4瓶高价酒原来是茅台公司用15年酒龄的基酒勾兑而成的,遂以涉嫌虚假宣传等理由,将茅台公司以及当地销售公司告上法庭,要求“退一赔三”。
一瓶普通飞天茅台市场指导价为1499元,而“50年陈年茅”和“30年陈年茅台”的价格分别为18999元和11999元。价格之所以悬殊,秘密就在一个“陈”字,茅台自己也强调,越陈越香。这些年,收藏市场上不乏拍出天价的陈年茅台。可现在有人告诉你,那些标注“50年”、“30年”的陈年茅台,其实并没有那么陈年,不过勾兑而成,你会作何感想?
于是,那些为了博眼球、赚流量的媒体,兴奋地用上了诸如:“一吨新酒加上一勺老酒,就是三十年陈酿?”这样惊悚的标题,甚至还有人翻出来当年中华鳖精“一只王八千锅汤”的陈年旧账,哪怕这两者之间原本八竿子都打不着。放在眼下凡事都习惯先挑边站队的舆论场,这样的表述很容易引发先入为主的汹涌舆情。
对于品牌而言,这种杀人不见血的招数真是毒辣至极。
茅台可能觉得很委屈,用基酒勾兑是行业通行规则,又不是我茅台一家这么做,懂行的都知道怎么回事儿。再说,俺也没到处讲十五年年份酒就是十五年酒龄,五十年年份酒就是五十年陈酿,人家官方宣传也很婉转地讲了“十五年年份茅台,是用具有十五年酒龄老酒精心勾兑而成”,“五十年陈年茅台酒是按照五十年陈年贵州茅台标准精心勾兑而成”。
难不成老婆饼里面就要有老婆,夫妻肺片其中就得见夫妻?
茅台这么说,当然没有错!不过,这完完全全是站在品牌的立场,却丝毫没有顾忌消费者的感受。茅台只是在强调,陈年酒系勾兑而来,在行业中并非秘密,甚至是一种工艺手法。
然而,对于消费者而言,“50年陈年茅台”和“30年陈年茅台”的标准是什么?里面的基酒含量有多少?看似没有欺骗消费者的故意,也没有实施欺诈行为,但却缺乏足够的诚意。
白酒行业分析师对此有一针见血的认识,“中国白酒行业对年份酒的的只有企业标准,没有行业标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企业明明知道消费者对于年份酒的概念,是误以为这个酒放了多少年,但企业没有刻意地去引导消费者理解企业标准,还模糊这个标准”。行业标准的缺失,以及品牌的有意模糊,最终导致了消费者的质疑与责问。
这里面,其实还隐藏另外两个关键问题:
一个是在对年份酒的宣传推介中,茅台确实没说假话,但有意无意间也没说真话。事实上,茅台在自营店、网站等渠道均有对于酒龄的明确介绍,然而登录茅台官方商城就可以发现,一瓶陈年茅台,从包装盒到酒瓶身,年份元素被极大地放大和突出,酒龄介绍却淹没于不起眼的小字说明中。这一大一小,很难让人有所怀疑莫不是茅台有意为之?!
有律师认为,茅台在宣传的过程中,将对产品的具体释明部分以小字书写而未进行显著标明的行为,涉嫌违反了《广告法》第八条关于广告内容应当清楚、明白、显著清晰表示的规定。并且在一般情况下,该行为也很容易误导消费者错误地购买其产品。当地人民法院还未对此案进行宣判,第二次开庭时间定于6月27日。
另一个是从始至终,茅台官方没有对年份酒的争执和舆情作出任何回应,现在去看茅台集团的官方微博,依旧是一片风花雪月、歌舞升平。即便有“国酒”的身份加持,茅台的无动于衷也着实有些过于淡定,回想当年的塑化剂风波,是以数倍的代价才得以挽救整个白酒产业的信任和形象,年份酒的负面影响恐也不止于年份酒的质疑本身。
实际上,远远不止茅台一家,虽然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有先进的移动互联网工具,自我的评价也往往颇为满意移动互联网的表现,但却表现出无以复加的自大、冷漠和迟钝,对于年份酒的争议已经在互联网上吵得不可开交,却丝毫没有激发茅台一丝——截止成文的现在——的紧张与波澜,与其说“装死”,不如讲压根儿没当回事。
也正因为此,我们对于茅台遭遇的年份酒质疑,就不应更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不说假话、说好真话这件事上,还有很多需要引以为鉴、加以改进的表达,比如:对于香型风格的描述,对于爆珠技术的展现,对于文化内涵的输出……这些环节,都需要反省和检视,是否多了一些营销“套路”,少了一些对消费者的诚意。
因为,说真话、讲实话,不仅是对消费者负责,更是对品牌自己负责。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