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在线视点 > 纪录 > 正文

做一辈子好人 做一辈子好事

追记原山西太原市局(公司)副调研员、清徐县局(营销部)综合办公室主任李拖梅
2020年11月29日 来源:《东方烟草报》 作者:张艳莉
A+ A


2011年5月25日,李拖梅收到孩子们送来的鲜花。


  烟草在线摘自《东方烟草报》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这句话,曾无数次激荡着李拖梅的心,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而李拖梅也用自己59年的人生,为这句话作出了深刻的诠释。

  李拖梅,生前先后任山西省清徐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党支部纪检委员、综合办公室主任,太原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副调研员,2011年退休。

  从1989年到2011年,22年间,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在家中义务举办学生辅导班,讲授各类知识19000余课时,共辅导了1000多个孩子,编写趣味识字故事十几万字,接受家长和孩子的咨询约3000余人次。

  22年里,她坚持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1点之后休息,将自己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给了孩子们。

  她总说:“气力没有攒下的,使了再来。”可是,2015年4月15日,她的气力用尽,再也没回来。

  最后的捐献

  我是人生路旁的一棵无名小草,长在田间地头,不显眼、不名贵,不与名花斗艳、不与异草争宠,在大自然的惠泽下,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努力为大地增添一抹不起眼的绿——李拖梅

  4月22日上午10点,小县城清徐沉浸在一片哀默之中。

  清徐县人民医院吊唁厅,李拖梅以她生前惯有的“朴素”,与她曾经深爱的家人、亲友、帮扶过的学生以及当地百姓作最后的道别。

  挽联低垂,哀乐回荡。李拖梅的一生在屏幕上徐徐展开。一切,仿佛就在昨日。

  泪水滑落,悄悄抹去,咬紧嘴唇,大家继续注视着屏幕。

  李拖梅的遗愿,是她走后不要举行任何仪式。

  她就是这样,始终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就连走了,也不想给大家添任何麻烦。

  可是大家不答应。

  “生前不接受我们的任何感谢,离开后总得让我们送一程吧!”

  在大家的一再要求和坚持下,骨灰告别仪式才得以举行。

  微信朋友圈里、贴吧里,大家纷纷留言,诉说内心的怀念——

  “她是累倒的,她为了孩子们过多地透支了身体。”

  “这么多年来,她对谁都掏心掏肺,唯独亏欠了自己。”

  “她浇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园;她教了千余人,却累坏了自己。她用留给世界最后的礼物教会了我们如何书写爱。”

  这“最后的礼物”,是李拖梅的眼角膜。

  李拖梅的丈夫张平说,李拖梅的遗嘱有四条——

  第一,将遗体火化;第二,将眼角膜捐献;第三,将她看病期间借的钱、亲友探望时资助的钱全部还清;第四,她走在了母亲前头,不能尽孝,要给母亲留一份养老金。

  其实,早些时候,李拖梅就对丈夫说了自己捐献眼角膜的想法。

  “我现在走不动了,但还想再为社会做点什么。因为癌细胞扩散,我这身上唯一能用的只有眼角膜了,就把它捐出去吧!让需要的人用我的眼睛看世界。”

  “这个事情,我们一家人反反复复商量了好长时间。不按她说的办,她坚决不肯;按她说的办,我们思想上一时还接受不了。捐献眼角膜,听着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可是……”张平把头扭向一边,说不下去了。

  一家人最终还是拗不过李拖梅的执著。最后,女儿张环宇流着泪在妈妈的眼角膜捐献志愿书上签了字。

  李拖梅是4月15日下午17时30分离开的。离开后,经过眼科医生半个小时的手术,眼角膜捐献顺利完成。

  “当前,我国的眼角膜缺口很大,您的家属能够作出如此的选择,可贵,真可贵!”听了医生的话,再看看永远离去的妻子,张平不能自已。

  了解李拖梅的人都说,听闻她捐献眼角膜的消息并不震惊。因为,大家知道她就是这样的人,一个为了别人可以舍弃自己一切的人。

  22年的辅导

  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为社会、为人民多作贡献。我感谢孩子们,是他们给了我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的机会。——李拖梅

  清徐县城春光路10号,一座建于1993年的普通两层居民楼,红砖墙、水泥地、老式铁窗木门,就是李拖梅的家,是22年间孩子们学习的地方。

  张平说,这个家是1993年他们单位集资建房时买的,没有装修过,每次粉刷墙壁,都是他们两个人自己动手。因为李拖梅觉得,这样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省钱。如今,墙皮已经脱落了一些,露出石灰层。

  “我们本想再粉刷一次的……”张平深深叹了口气。

  一楼的客厅和卧室只有简单的几件老式家具,窗帘还是年代久远的涤纶布料,让人感觉时间仿佛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

  二楼是孩子们上课的地方。在这间“教室”里,孩子们做的“爱巢,我们共同的家”牌子依旧挂在墙上显眼的位置。黑板上,李拖梅写的乘法简便运算的字迹还在,孩子们学习用的课桌椅也在,只是没有了李拖梅每天的擦拭,已经落满了灰尘,孤零零、冷清清的。

  不大的院子里,一棵梨树在阳光的爱抚下努力生长着。

  “娃娃们,只要你们今天得的红圈圈比昨天多,阿姨就奖励你们摘梨吃,你们看树上哪个梨好,阿姨就抱起你们摘哪个。”

  人已远走,声音却犹在耳畔。

  这个小院,凝结了太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希望。

  这个小院,凝结了太多孩子童年成长的记忆。

  这个小院,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义务辅导班的故事始于1989年,起因是李拖梅的女儿。

  张环宇刚上小学时,成绩不太好,班里50多个孩子,一般能考30多名。为了提高成绩,张环宇的班主任庞老师总是在放学后给张环宇和几个孩子补课,经常到很晚。李拖梅被庞老师的敬业精神和高尚师德打动,因为曾经从事过八年的教育工作,她决定自己辅导女儿,并找来女儿的两个同学陪学。

  在辅导三个孩子做作业时,李拖梅发现他们的作业中常出现错别字。为了提起孩子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并帮助他们记忆,李拖梅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查阅大量资料,把一些同音字根据字义编成一则则趣味小故事,然后在第二天辅导孩子时,一字一句地讲给他们听。孩子们听后会把故事讲给同学听,并以日记的形式写在日记本上。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上来了,听讲能力、识字能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等也有了较大提高。

  “李拖梅通过讲故事就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消息不胫而走,周围的邻居、朋友纷纷把孩子送到她家,有的家长甚至慕名远道而来。

  李拖梅开始犯难了——当初把两个孩子叫来,是为了给女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今满院都是孩子,而且越来越多,该怎么办?别人不理解怎么办?影响工作生活怎么办……

  许多“如果”反复在李拖梅的脑子里闪过。

  但想到一个个母亲的期待和希望,李拖梅决定试一试。

  李拖梅的想法得到了张平的赞同和支持。张平主动提出为李拖梅分担家务,让她专心辅导孩子。

  张平当时是清徐县人大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但为了孩子们,他愿意给妻子当“助手”。

  得到支持的李拖梅对自己约法三章:一,不耽误本职工作;二,不收取任何报酬;三,要与学校、家长配合,保证见成效。

  一扇“善门”就这样敞开了。

  不一样的施教

  施教者如果改变不了学生,可以先改变自己,去顺应学生的需求,设计有趣的教学内容。——李拖梅

  被李拖梅称为“小蜜蜂”的孩子们陆陆续续“飞”来了。

  有些孩子是自己来的,有些不爱学习的孩子是被父母揪着耳朵送来的,但听上几次课后,他们自己就乖乖地来了。

  许多家长不解:“怪了,为什么老师管不了的孩子到她那里就听话了?”

  不奇怪,李拖梅爱孩子,她总是蹲下来和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那些别人口中的调皮孩子、后进孩子,在这里都是好孩子、聪明孩子。

  不奇怪,李拖梅爱孩子,她摸索出了一套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比如,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口算,李拖梅采用的是扑克牌教学法。她给这个方法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抓特务”:甲出10,乙出3,那么手中有K的就必须迅速打出来;谁在规定的时间里没有打出来,谁就是“特务”,就用彩笔在他脸上画一根“胡须”。

  如此有趣的学习氛围,没有几个孩子能经得起“诱惑”。

  再比如,记忆化学元素周期表,李拖梅采用讲故事的形式:铜的原子量是63.5,李拖梅就讲,某某摇着铜铃表演刘三姐跳舞。“刘三姐跳舞”刚好是63.5的谐音,摇着铜铃又可以联想到“铜”这种元素。

  “这样记忆,不但记得快,而且记得牢。上中学时,我的总体成绩并不算好,但在拖梅姨的辅导下,我的化学学得非常好,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能考上大学也是沾了化学成绩的光。”曾经跟着李拖梅学习了6年,如今已经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程一凡说。

  来这里学习的孩子,从十几个到几十个,最多的时候李拖梅每天要辅导一百多个。他们当中,小的七八岁,大的上初中。辅导的知识,起初是识字,后来逐渐又有了代数、几何、化学、英语、书法、写作等课程。

  这么多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孩子,这么多内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