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引言:烟农是烟叶生产的主体,烟农稳则烟叶稳,烟叶稳则行业稳。国家局站在烟叶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在哪种烟”、“谁来种烟”、“怎么种烟”三个问题。始终把维护烟农利益放在心上,这是行业的职责所在,也是落实中央关于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树立负责任企业形象的最好体现。笔者结合福建省沙县烟区实际,就不断创新生产方式、切实维护烟农既得利益进行了思考。
福建省省长苏树林与农场主亲切交流
一、从数字看沙县小吃,看沙县烟区新机遇
沙县素有“金沙县”之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耕地面积19.58万亩,自然生态条件十分适合优质烟叶生产。现有总人口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9万人,农村劳动力9.8万人。20世纪90年代,沙县县政府为解决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就业增收难题,把小吃制作的传统工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发展壮大。
“小吃业”,带来强劳力“大转移”。沙县有1.3万余户近5万年轻人长年外出从事小吃经营,约占沙县农村人口总数的29%和农村劳动力的55%。
“小吃业”,带来闲耕地“大流转”。沙县烟草抓住县政府推行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有利契机,做好沟通与协调工作,对宜烟耕地进行调查摸底,积极引进和推介外地职业烟农到各乡镇村种烟。经过7年不懈努力,全县耕地流转面积从2006年的1.63万亩增至目前的12.26万亩,流转率达61.7%。
“小吃业”,带来新烟农“大换代”。2013年沙县烟农签订种植合同454户,其中沙县户籍烟农仅占总户数的4.4%,95.6%农户为外来烟农,且外来烟农计划收购量也占总收购量96.4%。外来烟农比例居全省第一,这是近年来沙县烟区的一大特点和亮点。
民心工程 水渠
二、从生产模式创新,看沙县烟区新变化
如何稳定并管理好这批高比例的外来烟农队伍,对沙县烟区发展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多年来沙县烟草积极探索,坚持“关爱烟农、心系烟农、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多方合作、多渠道、全方位,着力提升服务烟农水平、维护烟农利益,与烟农结成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生产管理模式创新,实现“省工增效增收”目标:
变化之一:规模化生产“落地”,实现“省工”目标。
沙县烟区户均种植规模从2006年的21亩增加到目前的52.11亩,居全省之首。烟叶种植亩用工量从2006年的20.1个降低到2013年的14.5个,户均用工成本降低近4万元。
变化之二:家庭农场式“落户”,实现“增效”目标。
沙县烟草积极探索并成功培育出以陈明极为代表的“规模化种植、农场式经营、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分组式核算、可持续发展”烟叶农场经营模式。陈明极2009年、2011年种植烟叶分别为456亩、1459亩,种烟综合收益(含烟后水稻制种)分别为40.8万元、82.58万。目前全县又有18户烟农向“家庭农场式” 这一模式发展。烟叶生产朝着“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方向挺进,沙县烟区现代烟草农业初显端倪。
变化之三:多方携手“给力”,实现“增收”目标。
一是烟草与气象部门合作。利用气象科技提高灾害的防控能力,尽可能减少或避免烟叶生产因冰雹灾害所造成损失。2012年共开展14次人工消雹作业,发射炮弹数92发。
二是建立烟叶种植风险机制。2013年沙县烟草与地方政府合力为全县2.366万亩烟叶“购买保险”121万元,由保险公司统一管理,烟田受灾后由保险公司、农业部门、县分公司烟叶生产部门共同完成查勘定损理赔工作。2013年沙县陆续遭受冰雹、狂风和暴雨的袭击,3500多亩烟田受灾,目前已完成保险理赔57万元,集各方力量为烟农撑起了“保护伞”。
三是“善举”合力“惠及”烟农。其主要扶持措施有:对有困难的烟农由政府进行贴息贷款、养老保险补助(每户100-1600元不等)、烟农售烟运费补助(每担40-60元不等),提供优惠房租并解决其子女户籍入学问题等,大大解决了烟农的后顾之忧。自2005年开始烟田基础设施建设以来,沙县烟草共投入资金7615万元,建设烟水路项目561个;2013年争取到夏茂镇松乾水源性工程,烟草行业投资6686.89万元,建成后将有效解决沙县夏茂后垅、长阜等9个村0.84万亩农田灌溉问题,其中烟田灌溉面积0.54万亩。行业也对新建密集式烤房和旧烤房改造进行扶持补贴等,大大改善了科技兴烟的条件。
烟用机械推广
三、从产业发展瓶颈,看沙县烟区新作为
近年来沙县烟草在维护烟农种烟利益、提升服务烟农水平上,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受经济环境、人力资源短缺等因素的影响,烟叶产业发展还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科技兴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产业发展制约瓶颈有“4个不理想”:
(一)种烟比较效益不理想。据2012年沙县烟叶成本效益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种植烟叶每亩纯利润约为1639元,以当年沙县平均种植规模47.3亩计算,夫妻二人种烟年收入约7.7万元,这样基本与外出打工收入持平。另外,近年雇工价格不断攀升,由2012年的90-100元/工日提高到现在的110-130元/工日,雇工成本增大;且2013年烟叶种植每亩用工约14.5个,其中雇工用工7.3个,雇工多、成本比例高(约占总成本的40%),降低烟农效益。
(二)烟农队伍结构不理想。据2013年烟农结构调查数据显示,全县40岁(含)以上烟农共327人,占72.0%,其中40岁~50岁烟农占65.6%,50岁以上烟农占6.4%;40岁以下烟农仅占28.0%,其中80后烟农9.5%。可见,沙县烟农队伍老龄化严重,后继力量不足。
(三)工人整体素质不理想。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雇工难、管理难,工人素质参差不齐、农事操作质量时好时差,不同程度影响了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的稳定性。
(四)专业服务水平不理想。2012年沙县成立了4家烟叶专业合作社并开始运行,运行模式等工作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服务队人员素质、服务定价机制、合作社人员管理等工作均需进一步提升。
不断创新、大胆实践是实现沙县烟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与时俱进、主动作为、挖掘潜力是支撑沙县烟区实现现代烟草农业的动力。
在政策层面上,各项扶持政策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其稳定性和连续性,使扶持政策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烟叶价格和等级结构政策调整前应慎重考虑其合理性、可操作性,克服片面追求单方利益,努力实现“双赢”或“多赢”。
在管理层面上,首先,对烟农队伍的管理。探索建立烟农星级管理体系,按烟农综合素质进行星级评定,选择好培育对象,通过政策倾斜逐步培育一支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职业化烟农队伍。其次,对适度规模的管理。调查研究分析不同种植规模户的生产成本,寻找最佳效益的生产规模,为今后生产适度控制户均规模,努力提高烟农种烟比较效益提供理论依据。第三,对烟叶农场主的管理。凸显烟叶农场主价值,实行奖励,激发工作热情,提升其社会地位。在加强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建立农场主交流学习平台,提高其综合素质。第四,对烟田基础设施的管理。要从“五小工程、小集蓄、零星分散”向“科学规划、整体推进、综合配套、彰显效益”转变,注重规划的统一性、整体性、合理性,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形成与烟叶生产规模相适应的发展格局。
在技术层面上,在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的施肥、移栽、盖膜、采收和烘烤等环节积极推广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效率,减少人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进行生产实用技术的试验研究,示范和推广生产新技术,提高烟农种植水平。以质量“贯标对标”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开展QC课题活动,有效解决烟农生产组织管理、成本控制等问题。
在服务层面上,首先,强化职业培训。建立政府扶持、烟草支持、多元办学的职业烟农教育培训体系。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烟农,制定不同培训工作方案,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因人施教,有的放矢进行生产技术、生产经营管理和现代烟草农业政策以及烟草有关法律法规等培训。其次,加强信息化服务。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烟叶生产信息、优惠政策、天气预报及服务品牌等动态信息发送到烟农手机上,让烟农即时掌握有效实用的信息,有效的拓展行业与烟农的沟通交流力度,提升了烟农种烟素质。第三,建立健全专业化服务体系。建立综合性专业化服务,加快合作社建设进度,有效实施“统分结合”经营模式,规范合作社运行机制,提高合作社市场化运行水平。如让合作社参与推动土地高效有序流转,参与解决沙县烟农雇工等问题,把烟农从技术难度高、劳动强度大的环节解放出来,以提高烟叶生产效益。
烟叶生产是行业发展的基础,烟农队伍是烟叶生产的要素。沙县烟区要成功实现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型升级,其动力在于管理持续创新,其价值取向在于切实维护烟农利益,最终实现行业、产业与烟农共同发展的局面。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