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四川新闻网报道 雨后的空气还有些温润,混杂着泥土和青草的清新味儿扑鼻而来,应记者的邀请,四川省剑阁县检察院的同志带领我们来到禾丰乡两河村。穿梭在田埂上,他们熟悉地避开泥潭或者湿滑的地方,自从开展挂包帮以来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们无数次到访这个由剑阁县检察院对口帮扶的贫穷村落,足迹遍布两河村角角落落。
贫困户脱贫15亩烟叶纯收入三四万
在一大片长势极旺的烟叶地里,我们看到了老烟农王仲国,说他是老烟农倒不是在为他有很多年的种烟经验,而是因为他的年纪已经到了56岁。事实上,这位老人在53岁的时候才开始种烟,年过五旬之后终于能够摆脱极度贫困的帽子,一个人一年就能挣到三四万。
王仲国说,多亏“领导”们的指导和帮助,解决了生活、生产用电困难,使烤烟产业得到顺利发展。 “现在的‘领导’们都干实事,每年都要来帮我们栽烟,还经常送米、面、化肥等生活、农用物资。”
跟很多年纪大的老乡一样,王仲国喜欢称公务人员为“领导”,在县检察院与两河村结成队子践行挂包帮以前,他从来没跟这些“领导”接触过,觉得他们离自己很遥远,也从没想过这些“领导”这么好相处。
“2010年的时候,‘领导’送了我一台机动喷雾机,我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先进的机器”,惊喜接连不断,王仲国的15亩烟叶地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一年总收入能达到六七万,纯利润至少有三四万。而以前,一家人靠着种地、养猪挣的钱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现在,我的儿子儿媳妇在广州打工,女儿和老伴儿在北京打工,加上我在家里赚的几万块钱,日子好过多了。到了摘烟叶的时节,我一个人忙不过来,也会请几个小工,每天给他们开50块钱的工资”,说这话时,这位憨厚的农村老汉笑地很开心,这种生活在以前的日子里怎么也想不到的。
解决用电困难两河村烤烟产业发展得以保障
王仲国是县检察院在两河乡确定的15户困难群众之一,县检察院的挂包帮为他带来福音,但在两河乡,他绝不是惟一的幸运者。
目前,县检察院帮护的两河村15户特困户已经全部脱贫,扶持烤烟种植大户8户,年经济收入2.3万余元,两河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年5月4日,得知两河村部分困难群众在栽烟过程中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该院迅速组织20余名干警到两河村,帮助群众抢栽烟叶,并送去干警捐款5500元和价值1万多元的化肥,检民关系进一步融洽。
2010年以来,该院在深入农户调研中,了解到两河村烤烟用电困难,县检察院的检察长黄耀明便联系该县供电公司领导协商群众用电问题。后县供电公司对两河村四、五组用电线路延长1000余米,对五、六、七组的20千伏安变压器调容到50千伏安,解决了该村四、五、六、七组170余户群众急需的生活、生产用电困难。
破解“出行难”实现零水泥路的突破
除此以外,县检察院还横向联系交通部门解决资金30余万元,重新修建了两河村一座石桥和一个石河堰,解决该村群众生活用水、农田灌溉和出行的困难,当地老百姓为了表达对检察院的感激之情,将该桥誉为检民“连心桥”。
据禾丰乡党委书记孟康透露,从2012年3月开始修建,禾丰乡开始修建两个村的4.4公里水泥路,其中有3公里的道路连通了两河村与健全村,预计今年十月初完工,届时将实现禾丰乡零水泥路的突破。
挂帮包将深入推进在产业结构优化上下功夫
2011年,挂帮包实施两年后,禾丰乡两河村的成果就开始凸显,村里的人均纯收入达到达4500元,比2009年的3079元增长了近50%。
对如何深入进行挂帮包,黄耀明有自己的想法,“要加大道路的建设力度,使老乡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同样丰富,最重要的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适宜剑阁的烤烟产业”。
“通过挂帮包,我们与老百姓们真正结下了友谊,我们也将继续深入推进挂帮包,而不仅仅是进行两三年而已。”黄耀明表示。
[记者手记]
从剑阁新县城到达禾丰乡两河村需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渐渐远离县城,看着群山起伏的地形,记者在车上思索着,两河村的老乡靠什么致富?
询问同车的当地人,她回答称靠烟叶。剑阁地处川北剑门山区,气候适宜种烤烟,是国家烤烟生产的重点基地县。从2009年开始,两河乡就开始试种烟叶,到现在全村已经有120亩地用于烟叶种植。
见到王仲国时,他正在自家的烟叶地里忙乎,准备着摘第三批烟叶,因为悉心的照料,老人的烟叶长得有人高。从7月中旬开始,他便开始收获烟叶,收获季节将持续至9月底,前后可采七批。
比起以前每年捉襟见肘的生活,王仲国在种植烟叶后,一个人每年就能赚上三四万。老人不太懂挂帮包之类的词,但他告诉记者很感激县检察院的领导的帮助。从老人黝黑皮肤的脸上洋溢的憨厚笑容里,记者相信他说的是真话,因为他确实通过种烟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县检察院也确实给他提供了许多帮助,也为村子里解决了烤烟生产用电、“行路难”等问题。
回程的时候已是晚上七八点钟,微红的晚霞映照,道路两旁不时闪过一片烟叶地,这些地的边缘都载种了向日葵,黄绿红的鲜亮色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