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局对口援建,补齐兴国县民生“短板”。图为行业援建的红军子弟小学 赣州市局(公司)/供图
每天早上4点50分,江西赣州兴国县瓦溪村村民余振铨就要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这个65岁的汉子肩上,扛着一家的生活重担:妻子因脑梗瘫痪在床,儿子儿媳外出务工,女儿患脑膜炎瘫痪在床30多年。
近年来,一批烟草人为老余的生活带来了新希望。在国家局对口援建新农村建设中,两个光伏发电站和一个养牛基地先后建成。如今,作为光伏养护员和肉牛养殖基地饲养员,老余每月工资有2000多元。勤劳的他还养了4头牛,种着几亩稻田,年收入达到3万元,成功摘去了“贫困帽”。
“多亏了烟草公司帮扶,村里才发展起这些产业,而且做这些活儿,不耽误我照顾家里卧床的病人。”言谈之间,余振铨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扎根老区,扶出新貌,贫困户的笑颜,正是行业对口援建兴国县成效的生动注脚。
兴国县,是著名的红军县、烈士县、将军县和苏区模范县。风云激荡的革命岁月中,全县23万人中参军参战的就有9.3万,为国捐躯的烈士达5万多。然而,受制于各种因素,贫困如同“枷锁”,束缚着老区的发展步伐。
昔日“模范兴国”,今朝渴望振兴。2013年,国家局印发《关于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及对口支援兴国县的意见》,明确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加快兴国县全面振兴发展。
七年来,烟草行业“真金白银地投、真刀真枪地干”,国家局先后派出三任挂职干部,投入帮扶资金11.92亿元,对兴国县进行全方位、整体性的援建帮扶。一个个“贫困堡垒”被攻破,一座座乡村“旧貌焕新颜”,一户户群众奔上幸福路,国烟扶贫尽锐出战、精准发力、久久为功,为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
金叶新村 山乡“蝶变”
满目皆绿,幽深静谧,漫步在高多村古樟树人行道上,仿佛置身“天然氧吧”。环顾村庄,古祠、古庙、古牌坊与现代庭院并立,交织成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美画卷。
谁能想到,几年前的高多村却是另一幅容颜:杂草丛生,道路坑坑洼洼,房屋破旧不堪。2017年开始的金叶新村建设,让这座古村焕发新生机。
从建设民居、硬化道路,到通电通网、自来水入户,一项项建设改善了村民生活。“要面子,更要里子”,高多村利用“红、古、绿”旅游资源,以“墩本堂”为中心打造出“高多十景”。借助金叶新村建设,高多村把“风景”变成“产业”,将“颜值”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带动了村民致富。
村容整洁,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各美其美——在兴国县,高多村的嬗变并非孤例。
安居,方能乐业。改善村容村貌,能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也是产业发展的前提。“2013年起,国家局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对口支援兴国县新农村建设,目前已批复资金7亿元。”国家局挂职干部、兴国县副县长王鹏介绍,兴国县借此“东风”,把群众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七改三网”项目作为实施重点,并开展了“8+4”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在国家局援助下,兴国县已建设金叶新村207个,受益群众达15万人。一个个落后僻壤,变成了十里八村有口皆碑的“大美乡村”:在长冈乡合富村,村民们挂起了“中国梦,合富梦”的标语;在杰村乡含田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既是一道美景,更是一项实打实的产业;在龙口镇睦埠村,聆听“腰缠万贯讨米人”的红色故事,成为了当地红色教育的重要环节。
金叶新村,国烟扶贫的一张“名片” 赣州市局(公司)/供图
“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创建样板村”“全省十大醉美乡村”“江西省十佳森林乡村”……行业援建的金叶新村,成为了江西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成为“安放乡愁、寻找记忆”的诗意乡村,更是国烟扶贫的一张张“名片”。金叶新村中,众多贫困群众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住上了砖瓦房,更过上了和谐宜居的幸福生活。
产业引领 “造血”扶贫
在长冈乡塘石村,一株株烟苗正沐浴春光茁壮成长,孕育出新的希望。
“你看,这条水泥路以前是泥巴路。前几年,烟草公司给我们修好了烟路和排水设施,建设育苗大棚和30座密集烤房。”塘石村烟农钟起洪介绍。老钟本是农机操作手,看到生产设施逐步完善,便亲自上阵当起职业烟农。去年,钟起洪流转28亩烟田种烟,仅烟叶交售一项就有4万多元纯收入。
烟叶产业,不仅惠及了广大烟农。塘石村有555亩烟田,在烤烟生产用工量大的环节,每天用工就超过100人。按照一个劳力每天80元工资计算,生产用工对当地群众也是一笔不菲收入。
因烟而富,因烟而兴,产业扶贫正在兴国结出累累硕果。
产业扶贫,是拔掉贫困地区“穷根子”的关键。利用体制优势发展烟叶产业,正是行业精准扶贫的“王牌”。对口援建以来,行业给政策、给资金、给技术,将烟叶产业发展为富民、兴村、强镇的好产业。
对口援建以来,行业投入1.33亿元用于烟田基础设施建设,拨付3.45亿元投入洋池口水库、长冈长龙灌区改造、高兴埠头防洪工程等水源工程建设。“田成方、渠相通、沟相连、路配套、旱能浇、涝能排”——兴国烟区面貌为之一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景。
在全国烟叶生产“双控”形势下,国家局始终把老区人民放在心中,在烟叶种植计划上向兴国县倾斜,充分发挥烟叶产业对群众的致富带动作用。此外,国家局还推动湖南中烟与兴国县建立烟叶基地单元,为当地烟叶生产提供“点对点”技术指导。
七年来,围绕“产业+就业+创业”的思路,兴国县培训和招聘农民参与烟叶产业,每年提供就业机会35万人次,累计帮扶149户贫困户开展烟叶种植,户均收入达7.34万元。仅2019年,烟叶产业就为全县11个乡镇、623户贫困户提供了精准帮扶服务。
同时,国烟扶贫还将触角延伸到了大农业,开展“造血式”帮扶。利用国家局援建资金,兴国县在枫边、兴江、杰村、高兴、城岗和潋江等10多个乡镇,建立了肉牛、蛋鸡、白莲和蔬菜等48个国烟产业扶贫基地,带动了5000多名贫困户脱贫。
古龙岗镇的“全智能蛋鸡养殖基地”,就是一个例证。这一基地每天可产蛋300箱,每箱鸡蛋平均价格195元。15名贫困户在这里找到了就业机会,月工资从1800元到3000元不等。此外,镇政府利用扶贫资金入股并产生分红,设立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助其增收。
在产业扶贫中,销售渠道是“痛点”所在。国家局发挥行业优势,借力消费扶贫,为扶贫产业引来“源头活水”。
抓住“产品变商品”这个“牛鼻子”,兴国县将贫困户种植的红薯、优质水稻等作物,用“国瑞兴香”品牌统一包装,影响力大大提升。此外,行业还组织定点扶贫地区农特产品产销衔接会等活动,国家局领导、行业挂职干部为兴国特色农产品站台、代言,动员行业单位、员工参与到消费扶贫中。
“酒香”不再怕“巷子深”,稳定的销售渠道,为贫困户参与国烟扶贫产业吃下了“定心丸”。借助消费扶贫“快车”,兴国脐橙、鱼丝、山茶油等优质农特产品,正在走出山村、走向行业、走进千家万户。
聚焦民生 补齐“短板”
学校文化石上,刻着“传承•圆梦”,传承着革命英烈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念;校区内,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应有尽有;教室中,一体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坐落于兴国县城平川大道红军子弟小学,如今已是赣州的名牌小学。
“2003年后,由于财力不足,兴国县10年没有新建县城小学。2014年,国家局全额出资7000万元,援建了这所小学。”红军子弟小学校长谢圣君介绍,过去县城小学一个班70多人,现在红小全校学生3000多人、一个班50多人,教育质量明显改善。
行走在兴国,从学校操场到乡村卫生院,从乡村公路到村民文化广场,各种公共服务设施都能看到“中国烟草”的印记。民生事业,是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的“短板”;开展定向帮扶,补足补强“短板”,是国烟扶贫始终努力的方向。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一招”。为此,行业在兴国援建了红军子弟小学、第一幼儿园、平川中学图书馆、埠头金叶幼儿园和20所乡镇公办幼儿园等教育基础设施。国家局三任挂职干部还协调金叶基金1400万元,为4000多名留守儿童建起“相守”家园,为186所学校建立“金叶育才图书室”,为40所农村学校建设&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