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摘自《东方烟草报》 几个“土专家”,一台旧机器,历时近九个月,攻克了一个大难题。
2014年12月27日,在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将军集团烟用辅料加工配套中心,中心党支部书记兼副经理王志勇告诉记者,就在10天前,他们成功研发出了细支“爆珠”烟用滤棒。
“所谓‘爆珠’烟用滤棒,即在卷烟滤棒中预埋入一粒可以捏破的胶囊,实现卷烟口味的可调。”王志勇介绍说,“作为一种新型滤棒,国际国内已有很多卷烟品牌进行了应用,其生产技术也逐步成熟。然而对于细支卷烟,尤其是超细支卷烟来说,‘爆珠’滤棒生产技术在国内一直没有取得突破。”
“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情,我们也一定能干成!”山东中烟人有着泰山一般坚毅的品格。这句话从山东中烟负责人那里传到了将军集团,也传到了烟用辅料加工配套中心员工的心里。2014年3月,他们成立了项目组,开始了细支“爆珠”烟用滤棒项目的攻关。
要干成这件事,其实非常不容易。
“别说细支‘爆珠’烟用滤棒,就是正常的粗支‘爆珠’滤棒,我们都没有一点儿生产经验。”作为项目带头人,王志勇坦言曾经感到困难重重,“出去学习,跑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人,但一谈到技术,对方都有严格的信息保密要求……”
没有相关经验可供借鉴,技术壁垒难以突破,就连他们的队伍也没有那么“高大上”。“两个技术主管、两个机械维修工、一个电器维修工、一个设备员、一个质检员,加上一个工艺员,再加上我,一共九个人,平均年龄40岁以上。”王志勇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他们的团队,“没有高学历、没有大专家,只有一腔热情和丰富的生产经验。”
摆在面前的,只有自主研发的道路。经过反复研究、反复论证、反复沟通,他们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完成了相关衔接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并于2014年12月1日将其安装到一台淘汰下来的滤棒成型机组上。
2014年12月15日,第一天试验生产,长度为120毫米、直径为5.35毫米、内含4粒胶囊的细支“爆珠”滤棒被一支支生产了出来。
“第一批生产出来的滤棒拿到灯箱上一看,里面胶囊的位置七上八下,大家的心也是七上八下的。”52岁的技术主管项黎介绍说,“一支滤棒会被切成4份,卷制4支卷烟,里面的胶囊要排列整齐才算成功。”
“同步定位和同步定位偏移是技术要点也是难点。”同为技术主管的丁麟深回忆说,“当时的问题很明显,就是同步定位或者同步定位偏移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问题明确,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成了难题。
试验,对比,检查,调整……一点点摸索着改变设备参数,但结果仍不理想。大家钻进了技术的“牛角尖”,一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技术层面解决不了,我们能不能从管理的角度想想,首先找出是丝束走得快了还是胶囊走得快了。”王志勇提出了新的思路:滤棒不再进行切割,先生产出一条长滤棒找规律。
大家手持滤棒条接力向前跑的画面虽然有些搞笑,但的确解决了难题。“我们从第一粒测到第一百粒,理论上讲,每颗珠子的距离是30毫米,那么100粒胶囊,就是2970毫米,而量下来发现只有2920毫米。”王志勇说,“问题找到了,是丝束走得慢、胶囊走快了。经过一点点调整,难题迎刃而解。”
创新的道路上布满荆棘,但汗水能够浇开荆棘花。经历过一次次失败的打击,也享受过一次次成功的喜悦,2014年12月17日,当新的试验品被拿到灯箱上观察时,滤棒内的胶囊开始由原来的“七上八下”变成了一条直线。这也意味着,山东中烟细支“爆珠”烟用滤棒研发成功了。
“在这小小的软胶囊上,我们也做出了硬功夫。”王志勇剥开一支滤棒,取出一粒胶囊向记者介绍说,“这是我们集团包材分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烟用胶囊,不仅降低了‘爆珠’滤棒的实验成本,还将香精香料的研究成果与细支滤棒进行了完美结合。”
崇尚“上、变、拼”精神的山东中烟人选择了不走寻常路,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记者并没有看到他们辛勤研发的过程,但通过两本厚厚的实验数据记录,可以看出他们曾经付出的心血、流下的汗水。
爆珠“鸣响”,心如潮起。“最难的事情我们都解决了,还有什么做不了!”王志勇将一个装有彩色、中空等各种型号滤棒的盒子拿给记者看,“无特不出,无优不休。我们还要再接再厉,继续做出新的滤棒来,助力我们‘泰山梦’的实现。”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