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摘自东方烟草报 点燃一支“黄鹤楼”,你体验到的或许只是它与众不同的吸味,以及它所带来的价值认同。
然而,对于湖北中烟人来说,每一支低焦卷烟,都是用心呈献给消费者的礼物,浸透着他们的心血,凝结着他们的智慧。
智慧,源自人才。
“黄鹤楼”品牌的背后,是老中青三代次第传承的人才梯队。
年逾九旬的韩焕章,湖北中烟技术中心配方高级顾问,是时下国内烟草行业从事专业研究时间最长的技术专家之一。
汤桂芝,湖北中烟卷烟工艺高级顾问,从事卷烟工艺研究70余年,在卷烟工艺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
李丹,黄鹤楼科技园总工程师,湖北中烟技术中心领军人物,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卷烟减害降焦等领域的研究。
陈义坤,湖北中烟黄鹤楼科技园首席配方师,10年来先后从事过配方维护、香精香料、降焦增香等多领域的研究。
王娜,海归博士,黄鹤楼科技园研究员,为“黄鹤楼”品牌系列卷烟中天然香精香料的应用与改进做出了突出贡献。
……
降焦需要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需要智力支撑。目前,湖北中烟着力打造的老中青三代次第传承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力促进了百年企业技术积累与产品现实创新应用的有机结合。
“降焦,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团队智慧的结晶,每一个人都是降焦的参与者,都为降焦贡献着心血。”湖北中烟技术中心工艺装备部部长王建新说,为进一步壮大人才团队,湖北中烟正致力于实施“十百千万”人才素质提升计划:着力于提升团队整体素质,力争用五年时间,培育出十名以上在行业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秀专业人才、百名以上在公司内部有重大贡献的人才、千名以上专业化人才,将外向型合作专家队伍扩展到万人规模,为品牌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科技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在这场长跑中,依靠人才实力,“黄鹤楼”已然先行一步。
“黄鹤楼”品牌的背后,是机制灵活、奋发创新的科研平台。
追古忆昔,千百年来,“千古江山第一楼”黄鹤楼内,才子云集,谈诗论道,舞文弄墨,为黄鹤楼染上了灵秀气息。
再看今朝,“黄鹤楼”科技园区,人才济济,勇于实践,敢于超越,为“黄鹤楼”品牌提供了智力支撑。
黄鹤楼科技园,湖北中烟倾力打造的科技创新大本营。在这座环境优雅的科技园里,建有天然香精香料研究所、滤嘴技术研究所等20多个专业研究所,两个行业重点实验室以及黄鹤楼神农百草园、黄鹤楼烟叶生态园、天鹅湖香料园等三大外延园区,吸引了多个专业领域的众多优秀人才,研究领域覆盖“黄鹤楼”品牌研发的各个关键技术环节。
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研发基地。科技园与国内外4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起技术协作关系,建立起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外向型创新体系;常年联合2700多名专家学者开展技术攻关,企业内部从事科技研究的队伍达到1000人以上,每年开展的重大科研项目达到200多项。“十一五”期间,科技园共计投入科研经费8.3亿元,取得创新成果471项,成果转化率达81%。
自2003年筹建以来,黄鹤楼科技园一直紧扣烟草育种、卷烟调香、特色工艺和减害降焦四大战略课题,实施重大专项突破,持续推进自主创新。多年来,科技园一直致力于产品的减害降焦,通过强化原料品质,凸显香料特色,提升产品品质;与“大院大所”展开合作,着力开展“低害舒喉”项目研究,为淡雅香品类的实践与创新提供技术保障。
在黄鹤楼科技园里,实验室一尘不染,碧绿的植物点缀其间,花香四溢;黄鹤楼学院、烟草博物馆,小桥流水潺潺;品牌文化研究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屏风、字画等,呈现出风雅之气。萃取出790余种天然香精香料,200余种天然复合香料;研制出60余种增香保润型、减害降焦型等功能滤嘴;开发出28种减害增香型薄片;累计申报专利逾1200项,已获授权专利逾800项;产品焦油量低至每支6毫克、5毫克、3毫克、2毫克、1毫克,甚至0.1毫克……美丽的科技园孕育了“黄鹤楼”品牌创新的灵感,而每一个灵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成果,都随着一支支“黄鹤楼”卷烟走向了广阔的世界。
科技和智慧的力量,使“黄鹤楼”品牌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卷烟品牌的经典特色和创新亮点。创新,使得每一支“黄鹤楼”卷烟都集成着数百项科技成果、十几项乃至几十项高标准技术工艺。正是这些技术成果,塑造了“黄鹤楼”卷烟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支撑起了“黄鹤楼”品牌立足于行业和市场的“脊梁”。
低焦“黄鹤楼”,尽显灵秀之美。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