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入夏来。黔贵大地,处处绿意盎然,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白碗窑镇宛如一块碧玉,镶嵌在绿水青山之间。
白碗窑镇是历史悠久的老烟区,典型的“山地清甜香型”烟叶产区和“芙蓉王”品牌原料的“第一车间”,但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烟农流失、烟地不足、烟区不稳等问题逐渐显现。这也是贵州许多烟区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
如何破局,使老烟区焕发新活力,激活新动能?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以烟叶产业综合体建设为抓手,开辟烟叶高质量发展的“新战场”,为烟农打开一片增收致富的新天地,也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一份新力量。
孟夏时节,走进黔西南兴义白碗窑烟叶产业综合体,一曲“烟叶兴、烟区美、烟农富”的动人乐章徐徐奏响。
白碗窑烟区 /黔西南州烟草专卖局(公司) 供图
谱好 “土地流转” 前奏曲 奏响烤烟发展主旋律
放眼望去,岔米坝区高标准农田改造后,一片片田地平坦开阔,机耕道纵横交错,蓄水池、灌溉水渠遍布田间地块,阡陌相连,沟渠相通。
行走在海子片区的大道上,岔米烟叶站站长李宇航指着道路两旁连片的土地告诉记者:“这一侧是刚移栽下去的烤烟,另一侧搭好架子轮作的是冬瓜……”
见到岔米村一组村民兰忠权时,他和工人们正在烟田里忙着施肥培土。谈起这些年种烟的经历,兰忠权放下手中的农活,打开了话匣子,说以前种烟地块零散、水路不通,所有工序都要靠人背马驮,一年到头只能种几亩烤烟,辛苦不说,还赚不了多少钱。
“如今在坝区种烟,土地连片,而且基础设施完善,去年种了87亩烤烟,收入近40万元。”可观的收益让兰忠权更坚定了种烟的信心,今年他种植烤烟139亩,其中在综合体内种烟60亩,收完烤烟还计划种植200亩紫萝卜。
土地是最宝贵的资源,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烟草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如何解决烟地分散这个关键问题?
这要从白碗窑烟叶产业综合体的建设说起。2019年起,贵州省局(公司)在全省启动烟叶产业综合体建设,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黔西南州局(公司)在岔米烟区打造以烟为主、多业融合的产业综合体,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平台和“村委会+合作社+烟农”为主的土地流转模式,推动土地高效流转、集约经营和基本烟田升级。
“由村级合作社以每亩800元租金,10年为期统一进行流转,再采取‘反租倒包’的方式将集中流转的土地分包给种植主体。”白碗窑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蔡兵介绍,目前综合体内有30亩至50亩的大户16户、50亩至100亩的家庭农场4个、100亩以上的种植合作社1个,户均烤烟种植面积达50亩以上。
据悉,今年白碗窑烟叶产业综合体规划种植面积2010亩,其中,烤烟种植面积1345亩,轮作冬瓜等特色有机蔬菜种植面积665亩,烤烟采收结束后接茬种植油菜、萝卜等农作物。
以稳定的土地为基础,接续的产业为保障,贵州省局(公司)整合各方资金1.54亿元,持续完善升级全省烟叶产业综合体中高标准基本烟田、育苗大棚、密集烤房等各类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既利于烟叶生产,也让大农业生产受益。
实现双赢的还有周边村民,他们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费用与稳定务工双份收入。“过去常年在外面打工,年纪大了,孩子们劝我回家,现在我在家门口打工,赚得也不少,从栽烟开始我就来工作,一天收入120元,一个月能有3000多元。”60多岁的岔米村村民周显林很知足。
谱好 “产业融合” 交响曲 唱响多元增收好声音
薰风迎面万物秀。在冬瓜种植基地,一排排竹架整齐有序,一株株稚嫩的冬瓜苗刚刚“冒头”,散发勃勃生机。
从2019年试点种植30亩冬瓜实现自产自销开始,到现在的500亩规模化种植,李宇航介绍,综合体中的农户已经总结出一套冬瓜种植技术,品质有保障,增收前景好。
“属于订单式农业,销路不用愁,每年9月客户直接把车开到田间地头,销往广西、广东、湖北等地。”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种植冬瓜700株,每个冬瓜平均30斤,收购价0.5元/斤,亩产值上万元,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
这是既打好烤烟支柱产业“底牌”,又打出多元增收“新牌”的一处缩影。近年来,贵州省局(公司)以稳定烤烟为前提,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蔬菜、食用菌、有机稻米、中药材等轮作、接茬产业,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收益。
同时,深挖育苗大棚、烤房等烤烟配套设施利用率,变“闲置期”为“增收季”。“当前,全省建设31个烟叶产业综合体,我们充分利用综合体内的每一亩土地、每一处设施,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亩均产出可实现8000元以上。”省局(公司)烟叶处负责人介绍。
产业兴旺,不仅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就业门路,也吸引了本土“新农人” “凤还巢”发展农业、反哺家乡。
“80后”青年刘伟,出生在岔米村,大学毕业后的10余年一直在外打拼,事业小有成就,看到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决定返乡投资创业。“小时候立志走出这片大山,如今回到这里,希望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流转上千亩土地,刘伟今年种下300亩烤烟,剩余则种植苹果、葡萄等精品水果。“相较而言,种植烤烟周期短、收益稳定,一年种烟纯收入能抵上所有流转土地租金,缓解了水果种植的压力。”此外,刘伟还通过争取扶贫专项资金,投资经营家禽养殖场,为100多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给6540户脱贫群众产业分红。
抓产业、促增收,留得住人、富得了民……贵州省局(公司)将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参与,加强合作社带动效应,大力发展职业烟农,稳定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把“烤烟+N”多元产业模式打造成农业现代化样板。
谱好 “守护生态” 协奏曲 奏响绿色发展多重奏
“你看,叶子长得多壮实,这两年烟田病害明显减轻,长势比往年好很多。”烟农刘文华家的150亩烤烟已进入团棵期,他正抢抓好天气,加强烟叶管护,望着茁壮成长的烟叶,眼中满是期盼。
之所以长势良好,除了科学管理外,更重要的是烟草公司技术人员根据烟叶病虫害发生特点,实施“三虫三病”等一系列绿色防控技术。
“烟叶要想稳产稳收、提高收益,病虫害防控也是关键。”依托绿色防控天敌繁育基地,兴义市局(分公司)在综合体内大力推广蚜茧蜂、蠋蝽、性诱剂生物防控技术,为提升烤烟及大农业产品品质安全保驾护航。
绿色是贵州现代烟草农业的底色。一直以来,贵州省局(公司)在推动烤烟产业和配套产业绿色高效发展中,全面构建资源利用节约高效、生产过程绿色环保、能源消耗低碳安全的发展体系。
——推进烟区生态环境绿色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围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发展方向,大力推广土壤保育、绿色防控、清洁生产、低碳循环等绿色生产技术,全面筑牢烟区绿色生态屏障。
——推进生物防治规模化。全面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2021年,全省蚜茧蜂生物防控实现烟田全覆盖,在烟区其他农业产业辐射推广100万亩以上,蠋蝽生物防控43.8万亩,施用有机肥12.4万吨,生物农药116.9万亩。
——推进烟田废弃物利用资源化。2021年推广应用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烤房3.2万座,减少燃煤使用15万吨;烟田废旧地膜回收162万亩,带动其他产业废旧地膜回收50万亩以上,有效防控烟区面源污染。
一系列绿色发展措施的推进,彰显了贵州省局(公司)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的责任担当,迸发出烟叶更兴、烟区更美、烟农更富的乡村振兴新气象。
记者手记:
勇当 “试金石” 探出 “新路子”
探索产业综合体建设,激活烟区振兴“新引擎”。
2019年以来,贵州省局(公司)紧紧围绕烟叶高质量发展目标和“一基六化”的综合体建设方向,在全省9个市州共建设31个烟叶产业综合体试点,其中22个为行业试点,9个为省级试点,均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示范点的使命不仅是树样板,更是探路子,既要稳定种植烤烟,因地制宜发展多元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让广大烟农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也需要久久为功固底板、补短板、拉长板,持续探索“产业融合、多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为广袤烟区提供可学习、可借鉴的经验,合力奏响烟叶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交响曲”。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