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的深圳电子烟展上,就有电子烟品牌开始布局轻瘾产品。从单一的电子烟,转向茶、咖啡、槟榔、烟酒等复合品类,以期增强店面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随后,电子烟行业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烟零售点政策也相继出台,特别是「不得排他性经营上市销售的电子烟产品」,让电子烟品牌失去了终端主导权。
近期,网传多个品牌开始布局咖啡、精酿啤酒等产品,通过打造复合店实现转型,尝试在新政下开拓全新的终端玩法。
对于这类行为,处在不同立场的人,有着千差万别的评论。
从力推复合店的品牌来说,扩展产品线是一次创新尝试,而且咖啡、啤酒跟电子烟一样具有成瘾性,配套销售的逻辑是存在的。
对于终端店主来说,电子烟品牌的逻辑只是理论上的,对新增非电子烟品类纷纷不看好,特别是咖啡和精酿市场的竞争已经非常大了,后入场的成本太高了,多数电子烟品牌力太弱,购买意愿上肯定不如咖啡、啤酒品牌。而且多数店铺的面积有限,很难进行多品类经营。
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看,电子烟品牌对终端进行改造有其合理性,无论是实现复合经营、增强盈利能力和话语权,还是开拓品牌、形象输出的平台与窗口,都会是不错的尝试,尤其是新规对电子烟品牌在终端上的约束,必然会寻求创新的途径。
不过,逻辑合理未必就能带来经营上的合理。当下电子烟依旧是一个小众的消费品,除了悦刻外,大多数品牌缺乏出圈的能力。即使是悦刻,在咖啡、精酿啤酒等品类也缺乏影响力。
而且线下咖啡店的消费主力以年轻女性为主,与电子烟现有消费群体的重合度较低。这就面临一个问题,复合店的消费人群是哪些?从电子烟向咖啡、精酿啤酒引流呢,还是培育全新的客群,进而推动电子烟的销售?未来的定位到底是以哪个品类为主?
从0到1培育消费者,难度是很大的,需要投入巨额营销费用,而且还不一定能得到高回报。
此外,随着各地电子烟零售点布局细则出台,零售点数量相对有限,压缩了此类复合店的扩展空间。过渡期结束后,新增零售点数量预计也不会太高。
因此,电子烟品牌做少量形象店进行尝试尚可,积极的尝试总归是好的,没必要过度的打压或者是冷嘲热讽,等到新项目落地后再做评论也不晚。
但是,大面积加盟推广难度比较大,一方面,多数零售点的面积都有限,所处位置也不是很理想,客流量有限,不具备经营咖啡等快消品的条件;另一方面,复合品类店对加盟店主要求比较高,比如经营能力、投入成本、抗风险能力等,需要认真评估回报与风险。
平稳过渡,以观后效,应是上策。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