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中国烟草博物馆报道 宓大昌烟店在清嘉庆年间由浙江慈溪人宓宝城在杭州开办。烟店创立之初,规模不大,仅有一间店面、十几名员工,专门经营旱烟丝。清同治八年(1869年),宓宝城去世,店铺由其长子宓庄晓继承。宓庄晓胆识过人,大力发展宓大昌烟店,并对烟店进行了重大改革。
首先是保证烟丝的质量。宓大昌在江西广丰及浙江萧山、新昌等地设庄收购烟叶。采购时,由专业师傅评级定价,购进后存放三年再使用。同时,宓大昌烟店在杭州设四个烟叶栈房,按年轮换使用,其制烟分撕叶、刨硬片、配料、成捆、刨烟丝五道工序,加工的烟丝分贡奇、白奇、元奇、呈奇四个等级。即使烟叶收购价提高,成本增加,其售价和质量也保持不变。
其次是采用灵活的销售手段。宓庄晓每天带着店里出品的旱烟在各路轮船的船舱内吸食,同时也分送给邻座乘客吸食。时间一长,果然打开销路,宓大昌烟店的生意越做越兴旺。在较小的乡镇,宓庄晓又请轮船沿途停靠,派人上岸推销。就这样,各路码头的烟店纷纷委托轮船进货,大大小小的乡镇都出现了经销宓大昌旱烟的店铺。
清光绪年间,杭州的旱烟业竞争日趋激烈,宓大昌烟店不断扩大烟丝产量,工人也增加到400多人,全年净利约2.2万银元,成为从烟叶收购到加工、经销的大规模综合性工商企业,生意十分兴隆。当时,杭州名产“五杭”(杭扇、杭剪、杭线、杭粉、杭烟)中杭烟的代表就是宓大昌旱烟。宓大昌烟店也因此名扬四海。
20世纪初期,卷烟业与烟丝业竞争日趋激烈,宓大昌烟店联合同业在上海设立旱烟总发行所,成为中国最大的烟丝店,工人多达五六百人,产品可批发到江浙各地。1915年,宓大昌旱烟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铜奖。1934年10月,宓大昌旱烟正式定名为“丹凤”牌,并在当时的国民政府工商部领取了商标注册证。
抗日战争期间,宓大昌烟店由盛转衰。1940年~1941年,位于萧山、绍兴、嵊县的宓大昌烟店相继停业,工人最少时仅剩35人,烟丝月产量仅5吨左右。
1947年,为了转变颓势,宓庄晓将祖传老店改组为宓大昌土烟股份有限公司,由宓氏子孙11人组成公司董事会,公司下设四个部:采购部、制烟工场、营业部和包装部。但是,由于卷烟充斥市场,其业务范围日益缩小,改组也没有挽回颓势。
新中国成立后,宓大昌土烟股份有限公司月产销烟丝恢复到8吨左右;1956年,公私合营后,定名为公私合营杭州宓大昌烟丝厂,人员减少到49人,手工刨丝改为机器切丝。1962年,公私合营杭州宓大昌烟丝厂更名为公私合营宓大昌旱烟店,1964年又名为庆丰旱烟店,后改为庆丰烟丝厂。1980年1月,其并入杭州絮棉厂,从此停止烟丝生产。
“酒后茶余香闻兰蕙,风清月白味辨芭菰。”现在宓大昌烟店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尤其是店门口这对旧时烟店常挂的楹联,常能引人追思!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