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5年10月,当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和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用如椽的大笔和包举宇内的诗情,为我们勾勒出当年的长征景象。
今天,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为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铭记和讴歌我们党的光辉历程。我参加了党支部组织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走长征路,重温长征历史”活动,到了贵定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老区”——新巴镇。
新巴镇,位于贵定县最北部,被称为该县北大门,距县城25公里。东与本县新铺乡、德新镇隔河相望。南与本县洛北河乡和龙里县哪旁乡接壤,西面和北面与龙里县的洗马镇、巴江乡和福泉市的仙桥乡毗邻。全镇总面积81平方公里。
新巴镇是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经之地,素有“红色老区”,“文化之乡”、“紫蒜之乡”等美称。红军长征时曾先后两次经过新巴。第一次是1935年4月6日至7日从福泉市仙桥乡清水江进入贵定县新巴镇的;第二次是1936年1月26日至27日经龙里县巴江乡水尾村进入贵定县新巴镇。沿途并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宣传标语和所用物件以及一些美丽的传奇故事。
新巴镇谷兵村甘塘寨,1936年1月26日至28日,红二军团的部份官兵曾在这里驻扎休整了短短的三天。红军部队凭借铁的纪律,优良的作风,秋毫无犯,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护爱戴,信任和支持。
新巴甘塘红军烈士墓里的筱贵烈士:红二军团的一名战士。1936年1月26日下午,参加攻打平越(今福泉市)县城的战斗中身负重伤,部队转移到新巴甘塘寨后,由于伤情严重被安排留在了当地老乡家养伤,后因病情恶化再也没有重返部队,把自己的忠骨永远地安息在了远离的他乡——新巴甘塘寨。
新巴镇龙井村一宅南北朝向的民房,至今还留下的当年红二军团书写在屋壁上:“消灭周辉元、王家烈、刘湘”,“打土豪分田土地”、“不当白军当红军”等宣传标语仍清楚可辨。它将作为曾经的历史见证,成为了记录红军长征途中在当地战斗史上的永恒缩影。
在新巴,留下这样珍贵的历史遗迹,还有幸福村、大土村……
当年的群众还用具有杀菌消炎、防瘟降压作用的新巴紫皮大蒜为受伤红军疗伤……
重走长征路,感触颇多。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任何伟大的民族,任何伟大的国家,任何伟大的时代,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非常之道”。而80年前,红军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岁月,“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在那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始终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将堪称壮举。即使今日走来,仍雪峰依旧,铁索犹寒,因而是当之无愧的非常之道。
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在长征路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英勇奋斗,付出了巨大牺牲,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真正的长征,真实的长征,历史罕见和认同的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将永远铭刻着红军先辈们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光辉业绩,名垂千秋。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的长征精神紧扣着时代的脉搏一起律动,将永远奏响出时代的最强音。
自已以亲身践行的态度重走长征路,就是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今天的长征路,通过各种形式把长征精神传承好、弘扬好。
红军先辈们昨天给我们留下的长征精神,今天我们已经感知,明天需要的将是更好的践行和传承。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