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我便被沈先生刻画的旖旎风光所吸引。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晦涩的语句,只用朴实无华的言语,娓娓讲述着一座纯粹的小城,纯粹的山,纯粹的水,一个纯粹的少女的哀婉爱情。
比起故事,我更喜爱沈先生笔下的人文自然之美。在那样一个动荡的社会,好似这座小城遗世而独立,在这里,人们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透过文字,我仿佛听到了流水潺潺的声音、仿佛看到了河街上人潮的涌动。
当现代人的耳朵里充斥着汽车的轰鸣,匆忙的身影淹没在石头森林,我们都快忘记了人类和自然最为和谐的相处该是什么模样。我们疲于奔波,埋首工作,却在许多个寂静地夜晚,翻来覆去地思索着,我在为什么而活着?若是问翠翠,她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为了守护这座山,守护祖父的渡船,等待离我远去的心上人……”也许这样的人生,并不能拥有世俗眼光中的成就,却正是沈先生所要表达的“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工作之地也是一处边远小城。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当我走进大山深处,走进彝族聚居地区,看到的同样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不一样的是,彝汉杂居的“小凉山”较苗汉杂居的湘西多了些豪迈奔放。那些背着一人高的柴火的少女、皮肤黝黑的放牛娃、走十几里山路去上学的孩子……他们从不认为上帝有失公允,脸上总是绽放着最灿烂的笑。我时常猜想他们的人生故事,揣度支撑他们生活的动力。但我并非站在一个制高点,悲天悯人地播撒我的同情,相反,我羡慕他们就像翠翠一样,拥有单纯的执着和笃定的信念。
沈先生笔下的翠翠触目青山绿水,使她生得一双清如水晶的眸子。这些彝族的孩子们也如是,在这自然中长养着,面容上有风吹日晒的痕迹,目光却依然如炬。而我们,生存于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我们的眼睛被纷乱世事所蒙蔽,我们的心灵被蒙上了尘,我们看不清方向,我们辨不清未来,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奔跑着、奔跑着,像是一头只埋首眼前路的牛。
读过边城后,当我再次走进这座大山,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可爱起来。当彝族客户笨拙却努力地用汉语和我交流着,我不再皱着眉头,不再急于打断,不再只顾自己迫切地表达,我变得懂得倾听,懂得放慢语速,懂得学习他们的语调;我学着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学着尊重大山里人们的生活方式。看到他们满意的笑容,我终于意识到,奔波忙碌的意义不正在于此吗?我要帮助他们的卷烟经营事业,我要为他们不算富裕的家庭带去一点改善,我希望留住他们的笑颜,我希望守护这样的纯真……我带着使命感更加投入地工作,重复而平凡的生活开始变得神圣。我因服务着这样单纯的人们而欣喜自豪,他们的淳朴善良洗涤我的心灵,在我心里投下一束光,引领我向前的脚步,看清楚未来的道路。
读沈先生的书,就像欣赏一幅山水画,一呼一吸之间尽是自然的气息,让我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让我浮躁的心灵得以沉静。虽不曾得幸去到那如诗如画的湘西,却能按图索骥,在这还未被“近代文明完全腐蚀”的大山深处,找到自己想要守护的那一群人、那一方净土。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