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次讲话中都语重心长地要求注意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然而通过努力“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虽然刮去了不少“漂浮物”,但沉淀的依然难以浮出水面,节约之风也吹进老百姓之家,但并没有完全走进“千家万户”。笔者认为,这与人的思考、国家发展、个人行为思维习惯息息相关,只有视勤俭节约为生存之道,让勤俭节约根植于观念之中,就必须要从“俭以养德”去领悟其真正的内涵,让勤俭节约渗入灵魂,渗透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
记得印象最深的还是1977年上山下乡的时候,那时刚出学校,又假吧是从“城里”去的,对这个“俭”字也不很在意,经常性地将剩下的白米饭、金黄色的锅巴倒掉,重来都没有去考虑这些问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到村民家(后来成为了好朋友)吃饭,无意中看见村民的父亲无意将一颗白米饭掉落在地上,瞬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白米饭用手按下去然后放在嘴里,那速度、那举动顿时都把我搞懵了,等反映过来后,当时我觉得很纳闷,不就是一颗白米饭吗?用得着这么急于入口吗?这讲究卫生吗?……带着一串串不解内涵的其意,一直深深留在我的思维空间“隐姓埋名”到了今天。
读了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再回想起这件久忘的旧事,我才恍然大悟,心中才有题解,也清醒地领略了其真正的内涵,“有德者皆由俭来”,内心深处明知村民的品行和修养身心,有道是,俭为德首,俭可生勤。在看看今天,虽然生活富裕了,手里多多少少有了两个小钱,但浪费、挥霍也汹涌而来,讲阔气互攀比;讲派头比高低,讲排场显大气,奢侈浪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不仅造成了不少物质上的浪费与损失,更可怕的是思想上的放纵和精神上的颓废、道德上的滑坡,这对国家利益、个人的思维理念是非常危险的更是可怕的。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贫困人口和饥饿人群依然存在,全国的贫困县西部地区,像四川的大小凉山,那些偏远地区,无数的儿童还处于饥饿中,甚至有些还挣扎在生死线上,这些都不是危言耸听。不能因为“能挣自消”是自己的事情,别人管不着或强词夺理去耀眼自己有多高贵,我想就算是浪费自己的,也要保全自己良好的口杯和品格,换句话来说,捐献于贫困地区,做一点善事、作一点奉献,也可去争一个重疾苦关爱之人的名声,就算是帮助那些处在贫困饥饿边缘的人们做一点贡献吧。
最近中央倡导“俭以养德”是非常有必要的。勤俭节约不仅是行为方式,更是思想观念,中国人素来都有勤俭节约之美德,自古便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在营造建设节约型企业的氛围中,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增强员工节约的意识,势在必行。从工厂近年实施精益管理以来,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食堂,也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光盘意识”到减少“舌尖上的浪费”,一时之间,工厂的勤俭之风、节约之风,有了更明显的改观,剩饭剩菜明显减少,按需所取,“光盘”隐隐在现。一个举手、一个投足之劳,司空见惯的“长流水”“长明灯”,也渐渐得到控制,哗啦啦的流水声已退潮而去,这些勤俭节约的举动,都取决于勤俭节约思维理念的提升,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为工厂的精益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节约依勤俭,勤俭托节约,勤俭持家、勤俭为企,正在企业如星星之火,燎原覆盖,波及在每一个人的思维中,去争做节约资源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在建设节约型企业中去书写自己勤俭节约的新篇章!
一个没有勤俭思维作支撑的企业是难以生存发展的,在企业稳步发展的今天,更要将勤俭节约的观念根植人心、深植民心,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让勤俭节约在企业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精神、一种行动、一种文化。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