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是毛泽东创作于1934年夏天《清平乐•会昌》中的一句,若是直译,应解释为:我踏遍青山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最好。但若仰望毛泽东在那段时间的经历,你绝不会认为仅是直译这么简单,应理解为:我经历了像群山一样多的磨难,但我的心仍未觉得老,我的斗志还和这最美的风景一样好。
毛泽东在写《清平乐•会昌》那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在1932年10月举行的宁都会议上,苏区中央解除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毛泽东十分失意痛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那时候,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个鬼也不上门。”没办法,谁让你毛泽东太有才了,你不但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而且还组建了第一支工农革命军,让毛泽东这样的人担任中共领导人,王明一伙左倾机会主义者好不容易在党和红军领导层中占有的绝对统治地位就会动摇,心中也害怕指挥不了革命队伍。只有把毛泽东排挤掉,左倾机会主义者才会安心。所以,在第五次大“围剿”时,便把毛泽东弄去会昌,搞什么调研工作,实际上毛泽东已被调离了领导岗位。由于毛泽东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得不得实行,致使红军接二连三失利,中央根据地危在旦夕。
说这些话是有根据的,据作家黎汝清在《湘江之战》中记述:在带不带毛泽东长征问题上,博古、李德和项英还颇费一番斟酌。在交换对苏区中央分局的工作和去留人事安排上,项英叮嘱博古、李德要“警惕毛泽东”和“注意周恩来”。他们谈到,是周恩来提议毛泽东应该随军长征,因为他是中央红军的创始人,因为他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指挥娴熟,应该在红军中发挥作用。李德、博古本来不同意毛泽东随军出发,他们怕毛泽东难于驾驭,怕他在红军中施加影响,夺回失去的权利。但若是把毛泽东留下,又怕项英的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就可能当不稳,毛泽东很可能在苏区原来的深厚根基上东山再起。考虑来考虑去,李德、博古最后还是决定带毛泽东长征,这样置于自己眼皮底下能够监视。可见,当时毛泽东心情已经郁闷到何种程度。一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远没有字面表达的那么简单。
好在毛泽东的雄才大略是得到党内大多数同志认可的,在遵义会议上,王稼祥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同时,严肃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并郑重建议立即改组中央军事指挥机构,取消李德和博古的军事指挥权,由毛泽东参与军事指挥。在张闻天作“反报告”之后,毛泽东也是把压抑了很久的怒气发泄出来,点名批评博古、李德无视红军打运动战的传统策略。当凯丰当面指责毛泽东:你懂得什么马列主义?你顶多是看了些《孙子兵法》时,毛泽东更是拍案而起,怒斥凯丰:我问你,《孙子兵法》共有几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问得凯丰哑口无言。
换做谁,谁都会发脾气的,泥菩萨还有三分土性,又何况是毛泽东在革命存亡的关键时刻。你李德是苏联伏龙芝军校毕业的,你博古是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的,但又能怎样?你们学历高,但你们指挥的第五次反围剿被蒋介石打成什么样?毛泽东即便就看了些《孙子兵法》,但毛泽东懂得理论结合实际,领导的前四次反围剿,那次不是面临数倍于己的敌人,仍漂亮地摆脱了蒋介石地围堵,而且消灭了蒋介石的大量军队,这就是事实。
也的确如此,毛泽东在回顾他的革命生涯时曾说:我确实读了许多关于中国古代打仗的书,研究过《孙子兵法》之类的著作。而《孙子兵法》对毛泽东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毛泽东一生曾做出过两次重大战略抉择,一次是倡导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一次是北上长征,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两次战略抉择的核心就是《孙子兵法》中的“因敌而制胜”、“避实而击虚”的思想。毛泽东的论述鞭辟入里,一下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引起遵义会议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
毛泽东不是神,是有血有肉的人。毛泽东在失意的时候也会郁闷,但绝不会沉沦。“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用自己海阔天空的胸怀诠释了一个伟人的自信和坚定。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