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人间五月天,求职高峰时。此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督促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正如参与制定《意见》的学者所说:“像是给学生的人生选择‘自助餐’里增添了一道菜。”实际上,这不仅仅出于化解就业压力的现实考量,更源于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何鼓励创新创业一直是热门话题,如何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创业,是兴旺发达的源泉。这两年,有一种变化悄然发生。“公考热”持续降温,很多大学生不再渴望走进“保险箱”,不满足于捧上“铁饭碗”;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创新创业热火,不少大学生不仅“隔岸观火”且“下海捞鱼”,诸如摆地摊、开网店、回乡当农场主之类不再是新闻。这一方面折射大学生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表明创新创业正成为时代潮流。
创新创业令人向往,但创新创业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有成功典范,也有失利教训。人民日报的调查显示,尽管国家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创业,但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一直在1%左右徘徊,成功率仅约10%;缺资金、缺经验、缺机会,日益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拦路虎”。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有规律可循,都说明了这样一个常识:创新创业,既需要个人修为,又要有相应的社会环境;既需要物质支撑,又需要思想土壤。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打铁还得自身硬”。与过去相比,如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确实高了很多,认识也深刻了不少,但也有人一讲创新创业就容易大脑升温,总想“白手起家”。说句实在话,“市场有风险,创业须谨慎”,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创新创业,鼓励创新创业也不是要每个人都到商海里畅游一番。它首先要求大学生对自己有清醒认知、对人生有明确定位,不盲目不盲从。其次还要求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找准创业切入口、把握商机,应对市场挑战、化解危机,不但需要见识、胆识,更需要知识、阅历。两手空空闯市场,就如同没学会游泳就一猛子扎进海里,结果可想而知。
高校是创新创业的温室,教育培养应当重能力。创新创业不断升温,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日益重视,但一个突出问题是,不少学校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近年出现大学生“求职难”与市场“技工荒”的矛盾即是例子;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底子薄,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缺乏,导致一些机构沦为“花架子”。所以,有必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改变以往的惯性思路,变知识灌输为能力培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性、针对性、适用性,争取让大学生少走弯路、少交“学费”。眼下,有高校与企业深度对接,如邀请企业家与大学生面对面,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社会是创新创业的舞台,扶上马还要多送一程。创新创业是大势所趋,社会对待大学生创新尤其是创业的态度已大为改观,但一些投向失利者的苛责目光时有可见,一些事实性的歧视仍然存在。比如,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不少贷款优惠政策,但银行的门槛比想像的高得多;一些名校虽然与创业孵化机构近在咫尺,可入驻条件比想象的要苛刻,离大学生创业者期望的距离还比较远。与此同时,一些行业的准入门槛过高,令有志创业的大学生不得其门。总之,在创新创业舞台上,大学生还很稚嫩,地位相对弱势,亟须更多扶助扶持。多给政策,多开绿灯,才能让他们少碰壁、少“受伤”,否则,很可能扼杀创新创业的萌芽。
《意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条件,给大学生的“自助餐”添了饭加了菜。但创新创业是一个动态过程,《意见》从发布到落实同样有很长路要走,有不少的坎要跨越。“菜”做得好不好、吃起来香不香,个人、高校、社会的努力,一个不能少,一项不能弱。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