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频道 > 宽窄文化 > 正文

“宽窄”历史哲学刍议

2020年02月05日 来源:宽窄之道 作者:王川
A+ A

3

  作为哲学范畴的“宽窄”,在不同学者眼中,如同《红楼梦》一样,有着不同学科的各自解释。

  “宽窄”这一哲学概念,也是一种空间概念。

  《淮南子·原道训》指出:“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

  中国哲学有一个智慧的地方,即空间观念也是时间观念,这种时空转换的中国智慧,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宽窄”也是一种时间概念。而从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实践而言,“宽窄”更是一种历史哲学,或许可以归纳为“宽窄历史哲学”。

  今天,我从“历”、“史”二字的涵义、“春耕秋狩”的政治语言与井田制中的“宽严之道”例子、毛泽东的事例等三个切口着眼,对“宽窄历史哲学”做一番初步的阐释归纳。

  中国古人常言的“历史”,实际上由“历”、“史”两个字组成。

  《说文解字》云:“历者,过也,传也”,就是足迹经过。繁体字有好几种写法,有林、足等多种,以“足”为主流说法,说明“历”重在记叙事件的过程。

  《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从字形考证而言,就是一个人手握一支毛笔公正地在编撰;所谓“记事者”,暗示了“史”与“吏”字相通,《礼记·玉藻》记载:“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汉书·艺文志》则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里的“左史右事”,就是记载政治事件之全过程,或者说,所谓历史之展开,即为政治理想的实践。

  可见,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历史”乃是政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记录,历史哲学即为政治哲学的时空化表达。这种历史哲学,天然地包含了时间缓急、空间大小的宽窄之度的思考和升华。

  西人所言的“历史”(History),其实是His story两词的合称: His指的是上帝,story指的是“故事”,故而History(历史)只是上帝“故事”的展开,历史的“目的论”意味更浓。

  比较而言,我们更倾向于中国的历史哲学。中国的历史哲学,不是纯粹的时间概念(所谓“循环”观),也不是简单的空间概念(所谓“天下”观),而是糅合了时间序列、空间秩序的复合型历史观,这样,“宽窄”就可以说是游刃在这一复合时空结构中的政治艺术和历史哲学。

  中国的历史哲学,极为强调时空的统一,以及宽窄有度的政治艺术。我们可以通过“春耕秋狩”的政治寓言、井田制中的“宽严之道”这两个例子来略加说明。

  “春耕秋狩”的政治寓言

  “春耕秋狩”代表着古代帝王对人间秩序安排的仪式制度。

  《周礼》载:天子亲率公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并举行祭祀神灵之仪式(《礼祀·月令》);至汉世,仍承此俗(如《后汉书·祭祀志》等的记载);秋季,动物肥壮,则君臣前往狩猎,所以,春耕代表的是农耕帝国、农耕文明的时序要务;秋狩象征的是游牧帝国、游牧文明的空间事务。

  横跨长城内外的中国“天下观”(西人则是“世界观”),巧妙地将不同文明的生存诉求和空间事务安排在井然有序的时间序列“春秋”之中。

  这一时空的统一,又有“宽窄”之别。春耕固然是农耕文明的立国之本,而帝王只是在窄小的南郊外举行一个盛大仪式,象征着对于国家春秋大事的重视,时间安排上不仅讲究,也十分紧凑;而狩猎往往是游牧民族的常行之事,却在时间上加以延长、空间上加以延展,并且用武备戎事,加以升华。一个宽时空的农耕,却表达得微小而短暂;一个短时空的狩猎,却极力加以张扬而升华。”春耕秋狩“的寓意无疑代表了中国历史哲学的宽窄智慧。

  井田制中的“宽严之道”

  至于商周二代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政治秩序和经济结构的一种经典化叙述。这一周代极为成熟的土地制度,表达了中国历史哲学的一种最高理想;在结构上是同质化的,在时空中是绝对平等的。

  “井田”(空间)的宽窄均衡,正是秩序和谐的保证;共同承担的力役调度,又是宽窄之道的直观体现。无论是空间上的井田制度,还是时间上的强调顺时躬耕的共同体秩序,均是普惠天下、宽窄若一的政治理想的直观表达。反过来说,中国传统思想常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不均”,实际上并不仅仅是指财富或者机会的不均等,而更多的是执政者失去了宽窄划一的平等之道。

  这种井田制的政治智慧,也体现在“礼记·王制”的政治空间观之中:“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在当时的统治者的眼中,夷夏之别的根本原则是根据所处之地离中枢政治的远近而定。

  或许,这就是“宽窄历史哲学”。

  在中国近现代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宽窄历史哲学”体现的历史事例更为重复,事例非常多,举不胜举。

  兹以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人物毛泽东为例,就可以举出“持久战”、“攻心联”这两个知名的例子。

  在抗日战争的策略问题上,国共两党的领袖蒋介石、毛泽东先后提出持久战。早在1936年7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中就提出了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尤其是毛泽东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中国历史和现状,从历史发展过程中认识中国,使他成为能把历史科学作为理论武器的杰出革命家。

  他在当年提出抗战是持久战,从哲学上讲,这就是以时间换空间、积持续的众多小胜为空间格局上的大转变。当时以四川、西康为民族复兴的基地,主动选择战略性的空间转移,以空间等待时间,最终迎来了胜利。所以“宽窄历史哲学”就是一种打通时间和空间观念的哲学,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智慧。

  除了“持久战”之外,还有成都耳熟能详的攻心联。

  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内各级党政干部急需提高领导水平以应付时艰,毛泽东古为今用,几次给一些负责人诵读这幅晚清云南剑川白族名士赵藩撰写的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幅对联实际上就是以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使用攻心策略来使南中各民族部落悦服,来称赞诸葛亮不仅是懂得用兵打仗而又不好战的军事家,而且是严守宽严之道的哲学家。下联使用的“宽严”即是“宽窄”的概念,说明“审势”与治国的关系,赞同孔明治理蜀国的指导思想“审势”,称赞他能审时度势制定宽严得宜的方针政策,并以此警示后来的执政者从中吸取历史教训。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是说蜀国形势复杂,各种少数民族与中枢关系的远近不同而以不同的宽严之道对待。跟中央近的,就可以宽;远的,就严。就要有区别对待的政策。毛泽东对诸葛亮的肯定,富含“宽严”哲学,也符合“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的这幅历史对联所提出的告诫,至今仍然经常引人思考与回味。

  总之,宽窄这一对哲学概念,留给其他学科解释、发挥的空间极大,基于不同学科背景能够进行的阐释也是仁智互见。而跨学科的沙龙讨论,将促进对这一概念理解的深化。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