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明朝崇祯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禁止使用和栽培烟草的皇帝,但崇祯帝禁烟,不是因为烟草有害健康,而是出于多疑、忌讳和恐惧的心理,因为“吃烟”意味着京都“燕”的陷落,所以才会有禁烟的政策,但崇祯帝的禁烟政策却遭到辽蓟总兵洪承畴的反对。王逋在《蚓庵琐语》中记载:“烟叶出闽中,北地多寒疾,关外至以马一匹易烟一斤。初惟南兵北戍者喫之。”这段记载恰恰反映出洪承畴反对禁烟的理由。闽中是洪承畴的老家,洪承畴带福建兵到辽蓟戍边,自然要为手下考虑,因辽宁气候寒冷,烟草又能治疗寒疾,出于让士兵保持战斗力的考虑,洪承畴才力劝崇祯帝取消禁烟政策,自然也得到崇祯帝的采纳。
这一时期,远在关外辽宁的清太宗努尔哈赤也下令在军中禁止吸烟,并严禁种植烟草。按理说,既然“吃烟”寓意吃掉明朝的京都“燕”,努尔哈赤不应该禁烟,那为什么还要禁呢?理由当然也不是出于烟草有害健康的考虑,很有可能是出于备战的需要。王先谦在《东华录》中记载,1635年(天聪九年)清太宗与大臣们关于禁烟的一段对话:“朕所以禁止用烟者,或有穷乏之家,其仆从皆穷乏无衣,犹买烟自用,故禁之耳。”“诸贝勒虽用,小民岂可效之?民间食用诸物,朕何尝加禁耶!”这句话听起来很是为百姓考虑,百姓本来就穷,还要花钱买烟抽,自然就会穷上加穷。但细琢磨起来,很可能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百姓穷乏对备战攻打明朝不利。
清代包世臣在《安吴四种》中记述:“种烟必需厚粪,计一亩烟叶之粪可以粪水田六亩。又烟叶除耕锄之外,摘头、捉虫、采叶、晒帘,每烟一亩需人工五十而后成。其水田种稻,合计播种、插秧、莳禾、芸草、收割、晒打,每亩不过八九工。旱田棉花、豆、粟、高粱,每亩不过十二三工。是烟叶一亩之人工,可抵水田六亩,旱田四亩。清太宗要备战攻打明朝,必须要有充足的粮食储备,而百姓若是拿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种烟草,显然是不利于备战的。况且彼时烟草价高,流通又多为朝鲜人挟带之走私品到辽宁地区贩卖,大量税金流失也是不利于备战储备的。但无论何种理由,都不是从烟草有害健康这个角度去考虑的,这从多尔衮一把大刀、一杆烟袋众横天下便可窥之。若是清太宗认为烟草有害,是绝不会让多尔衮如此嗜烟的。
若说清太宗禁烟是从备战的角度考虑,那么大清统一中原后,为何还要禁烟呢?笔者认为,还是因为受祖训的影响,清太宗既然有禁烟的政策,那么他的子子孙孙也自然要沿袭下去,况且在农业不发达的过去,烟草种植对肥田、人工的要求,的确会影响到粮食生产,这也是清初禁烟的主要原因。到了乾隆帝的时候,对烟草也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乾隆十三年七八两月,大臣中曾两次高谈禁烟,乾隆帝均未置可否。六十年十二月,乾隆批复云南按察使江兰“请禁蒸酒”的报告称:“民间酿酒种烟等事,所在皆有,势难禁止。从前科道中有条陈禁止种烟者,以其不达事体交部议处。”而有纪昀纪大烟袋整天在乾隆帝眼前晃悠,乾隆帝都没说什么,可见乾隆帝对禁烟之事已无多大兴趣。而到了嘉庆帝的时候,则承认“民间吸烟习非一日”,自不屑禁止了。而且种烟也变得合法,因为种烟之地,“不过农田千百之一二,不足以伤农。”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