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自春秋时期,虞山青年言偃千里迢迢,北上拜师孔子,成为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尊为言子。他学成归来,传播孔学,道启东南,人们称他“南方夫子”。盛唐时草圣张旭对书法境界的追求是如痴如醉,“揽得三生醉,点水成墨字珠矶。洗砚池边追二圣,醉尉街上太白吟。”开启了琴川书学之道。更有严天池虞山琴派清、幽、淡、远焦尾琴韵响彻在七弦河畔、余音袅袅,一代书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恢宏磅礴气势如高山仰止令今人叹为观止。常熟自古就是书香故里,圣贤居隐。
凡江南爱书人士,家中必有百来上千的书属于百读不厌的。坐拥书城,沉浸在书中构建的精神世界里遨游乃是人生一大幸事,正所谓甘之若饴。读书易,随意街角旮旯、梧桐树下、名胜古迹爱书人士比皆是,或是忙里偷得三生闲,或是“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或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然读书易,藏书则难也,私家藏书“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藏家无三代”。常熟素有藏书的文化底蕴。明代赵琦美“脉望馆”、毛晋父子“汲古阁”、清初钱谦益“绛云楼”、钱曾“述古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有着“读书、藏书、刻书、护书、献书”美誉, 瞿家二百余年的成就的铁琴铜剑楼。其世代爱书、藏书、护书、献书的事迹不胜枚举。琴,是情怀;剑,是气魄。书,惜之若金,然恩泽盛世民众则慷慨解囊。初时爱书之名传于四方,一时间“大江南北,浙江东西,书估云集”经历代瞿氏经年累月收集直至汗牛充栋,与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浙江钱塘丁氏八千卷楼、浙江归安陆氏皕宋楼合称为清后期四大海内藏书楼。
爱书者必惜之若金。当宋刊本的古籍《广成先生玉函经》遗失,瞿氏第三代传人深为惋惜,告诫儿子瞿启甲,即便倾家荡产也要找到此书。后有人告知瞿启甲,在城中见到疑似《玉函经》,他去看了果真是家藏旧物后重价购买。当瞿启甲捧着历经八十余年,失而复得的旧藏,泪流满面,告慰先祖。
书亦能扶贫,恩泽四方。瞿式历代规定可以在楼内借阅,而且无论亲外贫富均受欢迎。为接待读书人,书楼内辟有专室,还免费供应茶水膳食。这样的开明之举,不知泽及了多少学子,其中就包括两代帝师翁同龢。
心怀天下,贡献国家兼济社会。瞿启甲在家乡设立公立图书馆,任第一任馆长,并捐赠家藏图书。书勿分散,不能守,则归之公”。解放后,其子陆续把藏书捐献了国家,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常熟图书馆。
像铁琴铜剑楼之类的私人藏书楼是问何以会有如此精神力量历经数代而不停止并得以留存?余秋雨老师认为是希冀中华文明延续的的伟大意愿。
铁琴铜剑楼原址原有四进,其中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取 “引养引恬”、“垂裕后昆”意,名为“恬裕斋”第三、四两进即今仅存之楼,挂有“铁琴铜剑楼”的此楼为第三进,与第四进楼上均供藏书之用,第三进楼下则为阅览室,读书处正堂左侧设有笔墨书案瞿氏家祠中堂挂有中国阅读学研究会题赠的“书香古里”匾额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画奇书”,此副对联是由生于常熟、曾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的翁同龢专为铁琴铜剑楼所题写瞿氏家祠天井里的这株南天竺,已经有200多年树龄,为当年铁琴铜剑楼楼主所栽。
第二进院子“履庆堂”。“履庆堂”展示了瞿氏五代楼主读书、藏书、护书、刻书、献书的艰辛经历。中堂这幅《虹月归来图》为清朝江阴画家吴灌英所作,横17米,距今已有150年,原作珍藏于常熟图书馆。讲述的是历经兵燹瞿氏多次转移藏书,最终回归故里的故事。铁琴铜剑楼藏书多宋元珍本、孤本及未经见世之罕见之本,从《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看收录善本书1228种,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其中仅向北京图书馆捐赠的宋元明善本书籍就达252种。
江南三月天,撑着一把天堂伞,游历在铁琴铜剑楼的广场,瞿家“读书、藏书、刻书、护书、献书”的壮举历历在目,即使只有我一人也是热情敞开胸怀向我开放,讲解者亦是尽心尽责。重门次第开放,各种文物古迹带着浓重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无法一一记得所有的故事,但山墙飞檐串角滴落的跳珠,却象一个前世的熟人将故事娓娓道来,在门开启刹那的吱呀声中、在每一个虔诚的碎步声中传响。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