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一直比较困惑,愁字为何是心上秋。说文解字中也只是简单说道:愁,忧也。从心秋声。士尤切。我想这个士当指那些饱受离别之苦的士大夫吧,否则怎能写出:“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燕南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及,“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这样的感叹之句。南宋诗人吴文英词曰: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但秋字是禾加火,本指成熟的谷穗,意味着收获的季节,又何来悲苦之怀呢?但仔细想想也就了然了。古代农耕社会,到了秋季,不论远近都要回家农忙,合家团圆,帮老人、妻子做过冬的准备。这样离家在外的人心上自然会生出各种各样的悲苦、思念、期盼之情,愁字也就顺其自然地升华为离人心中对秋收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的一期有这样一段旁白:贵州省东南部最偏僻的苗族村庄,苗族女孩李建英,等待着一个幸福时刻,这是父母半年来第一次回家,现在,流水线旁的打工妹,重新变回苗族母亲,正直稻花盛开,来不及休息,余高里准备给全家制作腌鱼……余高里夫妇在广东一家制衣厂打工,此次回乡,是因为自家的八亩玉米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加上房屋修缮等杂事,夫妻俩与家人可以团聚半个月的时间……一勺鱼酱,足以让最平常的食材陡然变得酸楚动人,这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团聚,也注定是一顿百感交集的晚餐。在中国农村,6100万孩子的成长,没有父母陪伴,这个数字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李建英和哥哥为父母准备了一小坛鱼酱,清晨五点,分别的时刻到了,一坛家乡味,被带往1000公里外的家乡,也许有一天,他会以新的形式在他乡重现。 也许这段旁白就是对愁字为心上秋最好的解释了。
刘德华曾唱过一首《回家的路》:数一数一生多少个寒暑,数一数起起落落的旅途,多少的笑,多少的哭;数一数一年三百六十五,数一数日子有哪些胜负……回家吧,孤独。孤独还等待着安抚……这首歌虽然是写给那些赶回家过年的人们,但又何尝不是写给那些感怀秋愁的离人。也许未经过出门在外的人永远不理解秋愁的滋味,就如富家子弟永远不理解寒苦一样。而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无论是在春夏或是秋冬,心中却总有“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萧瑟。想一想这些离人,我们真的应该感到幸福,无论遇到怎样的事情,至少身边还有家人陪伴。如果再说愁,倒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了。
也正因为秋之萧瑟,古人时常用秋色来形容心中的悲凉。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用清丽雅致的文笔描写了深秋愁夜之凄冷;苏頲《汾上惊秋》: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将离家万里的愁苦心绪,用满山落叶声形象地表现出来;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时,寒灯独夜人。让人们勾起与秋日身在异乡人的共鸣。枯瘦的秋风锁了庭院,秃了满树绿荫,也就难免会让人思绪凌乱。但秋总有一些让人留恋的地方,清爽的风、高远的天,醉了日子,也壮了豪情。我想,若是能有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胸怀,孤鹜将不再孤单,愁绪也将变得淡然。那样,心上秋便不为愁,而有了更为壮怀的解释。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