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都认为培训听课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但对于像我这样外出培训机会很少的人而言,一次培训就是一次升华,一次培训总能让人在知识和思想的海洋里获得无尽的享受与满足。也许是因为在办公室里待得太久的缘故吧,我对工作以外的所有事情总有着强烈的好奇和向往,比如这次参加省局组织的通讯员培训,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次培训而已,然而我却在这件事上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愉悦,从接到通知开始,兴奋便始终包围着我,足足让我高兴了半月有余。就像一个迷失于戈壁荒漠上孤独的跋涉者,绝望之际被人带到了向往已久的大草原,抑制不住内心的快乐,想要放肆的舞蹈和高歌。
陕西省烟草系统宣传报道通讯员培训每年举办一次,是全省系统宣传通讯工作人员开展学习与交流的盛会。这次培训虽然仅有短短的两天时间,课程设计却非常紧凑,内容安排也十分充实,专业写作、新闻摄影、散文欣赏等方面均有涉及。来自于三秦都市报社的记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教授和省作协的著名作家以对生活和工作的丰富阅历,通过幽默的语言表述,生动的案例分析和系统的知识讲解,让我们在领悟各种文体写作要领的同时,深入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和意义,学会了好、坏文章的分析与鉴别,知道了一名好作者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明白了写作必须是付出全部爱与热情才能做好的事情。
培训中,几位老师对待写作的态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三秦都市报的编辑主任艾凡在讲解新闻采访与写作时指出,新闻写作必须在读者想知、欲知、未知的事情上下功夫,要尊重事实,敏锐及时,要敢吃别人不能吃的苦,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省作家协会著名作家陈长吟老师也有相似的看法,认为好的作品均源自于亲身的实践和不断的感悟。其实,任何事情要想成功,何尝不是需要这样的精神和魄力呢?我们的技改工作,如果没有众多技术人员的不畏艰苦、吃苦耐劳,如果没有广大员工的亲自参与和无私奉献,就不会取得今日的成功。我们的市场建设,若不是公司领导在面对无数个不可能时的冲锋在前、知难而上,若没有业务人员的一次次辛苦奔波和奋力而争,就不会有今天的新突破。吃苦是一种精神,敢做是一种魄力,只有这样的精神和魄力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所有的事情才能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维东教授在讲解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要求时,强调要学会尊重人。他说“尊重别人是一种品德和修养,作文如做人,写文章不仅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和文字功底,更重要的是能反映这个人的做事原则和道德良知。”他所说的尊重就是指在写作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不能一味抄袭和转载别人的成果,不能在参引论证的过程中漏引作者的姓名。说到这里,我联想到公司内刊《咸阳复烤》在编辑采稿过程中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正好与李教授的观点背道而驰。一些稿件,大篇幅摘抄别人的作品,却在文章中没有标注摘抄作品的出处和作者姓名,整片稿件没有一点儿自己的思想,只是在结尾部分发出一两句简单的感慨;还有一些稿件,单纯是为了完成交稿任务,从网上下载而来,只字不改,一交了事,常常闹出这样或者那样的笑话。且不说这些稿件在编辑过程中会给工作人员带来多大的困扰,单就这种态度,我认为就是对他人、对自己和对工作的极不尊重和不负责任。
关于错别字现象,李维东教授将其归咎为作文的不严谨,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一个对读者负责的作者不管是写业务文书还是文学作品,第一应该杜绝的就是错别字,因为一字之差,不仅会让一片好文章染上瑕疵,甚至会让想要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真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多措并举”和“多错并举”,比如“实效”和“失效”,再比如“严谨”和“严禁”等等。几天前,在红袖添香美文网中偶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就是针对错别字进行深刻论述的。作者把有错别字的文章比喻为生了病的爱人,把错别字比喻为导致爱人身体抱恙的病灶,并针对这个病灶深刻反省自己在行文写作过程中对爱人的不照顾、不体贴,感同身受中不禁让人对错别字产生发自心底的厌恶和憎恨。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常常会遭遇错别字的困扰,使我们工作完成的质量出现小小的缺憾。那么,如何来杜绝错别字的出现,我想有效的途径无非有两条:一是时刻加强对错别字的警惕,二是对工作抱以严谨认真的态度。
短短两天的培训虽说只是一次简单的经历,但它不仅让我从知识、思想和阅历上得到了历练和提升,还从学习的过程中得出了一个个浅显的道理,有关乎学习的,关乎工作的,也有关乎人生的。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说“通过思维总结演化出的道理价值非常大。”是的,现实生活中简单的事情很多,关键在于我们不能将思维停留在简单事物的表面,而是要懂得如何去思考,如何花力气去总结和提炼,让它变得有条理,对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更有价值和意义。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